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孙刘出招,曹操回应
建安十四年,在鲁肃的力主下,孙权将历时一年多辛苦打下的南郡“借”给刘备,这就是著名的刘备借荆州,加上此前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顺势攻占的江南四郡,刘备隐隐然已成一方霸主。此时的孙刘关系进入蜜月期,一方面孙刘联姻,另一方面刘备上表推荐任孙权车骑将军,领徐州牧;投桃报李,孙权则推荐刘备任荆州牧。对稍微历史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会发现,第一,徐州不是在曹操手里,孙权怎么当这个徐州牧?第二,这徐州牧空有其名,刘备的荆州牧可是实实在在的地盘,因为此时的荆州,除了襄阳、樊城等寥寥数城,大半都属于刘备,那么孙权图个啥?
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点:那就是曹操、孙权、刘备虽然互相攻伐,但是名义上仍然都是汉臣。大家打归打,从大的框架上来说,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孙策死后,曹操表荐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后来曹操忙着在北方攻伐,顾不上孙权,孙权也没对曹操做出什么特殊贡献,所以一直就停步不前了;而刘备,虽然经常吃了败仗就扔掉老婆孩子跑路(拜曹操吕布所赐,有史可查的就有4次),官阶却响亮的很: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所以《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时,诸葛亮提到刘备时“刘豫州”那是张口就来朗朗上口,而孙权阵营对应的是“孙讨虏”。这就像各国互访,如果对方来访的是总统,我国对应的是****出面会谈;而如果对方派来的是国务卿,那我们就由总理负责,差不多个意思。
当然,刘备这个豫州牧实际上是个空头支票,从来没有兑现过,就好比孙权这个徐州牧,即便朝廷发文表示同意,孙权也不会撇了张昭鲁肃们跑去彭城做官。那孙权图个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又得首先了解东汉末年著名的“三互法”。为了抑制各地豪强通过联姻、察举等等手段形成朋党互相帮衬互相包庇攫取利益,汉桓帝执政时期推出“三互法”,内容主要涉及两点,一个是户籍,一个是婚姻。首先两汉都严格执行本州、本郡、本县人不得做本州刺史、本郡太守、本县令长的回避规则;其次,假如说一个益州人要到冀州去做刺史,一查他妻子籍贯:冀州,这时候三互法的作用就提现出来了,对不住,您请回吧,政审不合格。再比如曹操很看好一个冀州籍人才,刚准备推荐他去兖州做个太守,突然想起兖州刺史也是冀州籍,那只能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同籍贯官员不能到同一个州、郡、县担任地方长官;曹丞相叹口气,翻翻竹简,发现雍州有个郡太守位置空缺,要不去那历练历练也不错,再一看,冀州刺史是雍州人,曹丞相气得把竹简一扔,头风疼又犯了,下次再说吧,因为两个不同籍贯的官员也不得到相互到对方籍贯地担任地方长官。“三互法”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还是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做出很大贡献的。即便是汉末乱世,依然能够发挥出一定的遏制作用,当然,只要思想不落后,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出身吴郡的孙策明明割据江东,却不能担任扬州刺史(吴郡归扬州管),所以他只能老老实实做一个会稽太守,但是他可以把周瑜、程普、太史慈等亲信在游戏规则允许的前提下安插进去,从而取得实际上的控制权,这就是代理人原则。
好了,现在我们终于弄明白何为“三互法”了。那么,我们的朋友们读到这里至少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刘备不直接表荐孙权为扬州刺史了;我们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初曹操不索性大方一点直接拜孙权实至名归的担任扬州刺史了,规则不允许嘛。而孙权的这种尴尬,得一直延续到曹丕称帝后封孙权为吴王才彻底消除。所以说孙氏父子“窃居”东南,能说这话的,首先你在潜意识里依然自认是汉朝的人。
孙刘互表,最主要的意义是给曹操喊话,别惦记长江以南了,俺俩这感情瓷实着呢。还想继续打?你得掂量掂量。同时,有了车骑将军的名头后,孙权在江东处理人事安排工作时也会进行得更加顺滑,毕竟“讨虏”只是个杂号将军,而“车骑将军”则是皇帝的最高级武官头衔,喊起来可响亮多了。刘备,则将目光投向西川。
孙刘都表了态,曹操也没闲着,他不得不考虑如何消解这一军事压力,他不顾蒋济的反对,强制内迁淮南的民众做屯田民,导致当地百姓以为曹操集团即将放弃淮南,十余万户渡江归附江东政权。对这一鲁莽决定颇为后悔的他只能自我解嘲,我的初衷是让当地的百姓迁徙以躲避战乱,不料却把他们送给了东吴(便宜碧眼儿了)。
同年,曹操下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对赤壁之战的负面影响力所能及的进行消弭化解,挽救声望。同时也对淮南地区不肯臣服的一些地方势力进行了清理围剿。曹操虽然依然兵出合肥,却并没有同孙权发生什么像样的战役,这表明他的头脑逐渐开始冷静下来,已经不再试图短期内统一全国,准备稳扎稳打了。
可以说这一年里,曹操的决策有成功有失败,但是战略重心转移的倾向已经逐渐显现,而担任丞相掾属的和洽对崔琰、毛阶的选拔官员以俭朴为第一标准的原则开炮了:
和洽认为将简约朴素作为个人的处世原则是可以的,但如果坚持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势必将流失很多人才。穿件新衣服、乘坐漂亮的车子出行就被认为不清廉,而穿着破旧不注重仪表的就被认为是廉洁,这必然导致很多人故意弄脏自己的衣服,藏起车马服饰,自己带饭到官署办公,以此来迎合朝廷的选拔标准。凡事要合度适宜,标准设置得太高,过于激进,不通人情,过犹不及。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