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童心里的乡慕
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英)休谟
邻村轶事
——儿时曾听老人们常说的‘讲究儿’之一
—纪华—
一、童心里的乡慕
沿着渤海湾一走出山海关,就算是到了关外了。继续向东北走去,当今的人们都昵称眼前这条坦途为辽西走廊。我每次经过这里,不知是思想作用,还是景观使然。都会让我感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心情极为畅爽。左手边的層峦叠翠、接天无竟;右手边是茫茫大海和散在其上的近礁与远帆,一览无馀。朝正前望去,则是连绵的丘陵沃野、河川平原。不论什么时候经过这里,一路的风光,真的是四季分明、各具千秋。继续走去,临近‘走廊’的末端,展现出的更是一派别具特色的丰腴景象。敢说从仲春到初冬,繁花与硕果都会撒艳飘香、竞相贽敬献新。便是隆冬季节,那一派如泼墨写意的北国风光,也别具一番情趣、让你流连忘返。
从小我就非常喜爱自己家乡的山水、人情。长大出学了,接受国家统一分配,大半个世纪都在为‘他乡’献力。但总不忘回忆、歌颂自己的家山故里,思恋在那里曾经得到过的一切。尽管那些往事里甜酸苦辣俱全,但所产生的动力,都是催我向上。所以对这一路,自幼就印象最深、赞美也最多。直到已是一介髦耋老人,每次到达或要离开这片桑梓故园时,都必然要站在山坡上久久地凝视这片田野。让我越想越深,甚至不时有新的感受萌生出来。
在我的记忆里,能追忆最早的印迹,是我刚懂事时的那两年。我那时很小,每次跟大人一起从城里回老家,都要坐那种硬木轮的骡马车。出城后过完两道河,走上那段两山之间的平路时,伴随着车轮在地面上辗轧时产生的咯噔咯噔声响与辕骡项下的串铃叮呤叮呤作响的单调刺激,我便会在妈妈怀里产生催眠效用而渐渐睡着。当翻过老家村北那个叫二道岭的山口时,只要妈妈一提醒:“看!到家了。”我绝没有平时睏极时被叫醒的那种厌烦感。立刻兴奋,在大人的掐持下站起身,远眺眼前的一切。面对那沃野长河、村屯棋布、云兴霞蔚、碧海银帆的美丽画面。先是拍手欢呼,然后在那有如栽花绿毯样的原野上进行辨认、指点。哪是自家的庭院以及更远处的姥家以及周边一些村落。再长大些,自己能跑能玩耍了,依然把登小北山,尽览南天景色看做是一大乐趣。后来在自家先人和老辈乡邻们的谈论中,常提到临村一户人家的逸闻轶事。从此,每当我在北山登高远眺时,总要对眼前画卷右下方那个离自家祖屋不远的一个绿荫掩映的庄园大院,投送目光。那里虽然在整个画面中,只占有不很大的一角,但也让人感到是个不可或缺的点厾之笔。尤其是庭院周围和向北延伸直至坡顶的那片苹果林地,笼盖了大半个山腰。对眼前这幅壮丽的画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效用。特别是给自己幼小心灵里添加过许多遐想,更是难得。
那是一个季姓人家的庭院。从记事时起,就常听大人们讲述那里曾经演绎过的许多故事。虽说这些故事均无惊世的人文典故,也没有像当今风行渲染的那种飞檐走壁、侠盗情仇一类的情节。但直到今天,每一想起他家前人在近百十年前,能在平凡生活中展现出那样人性十足的事迹,不管从哪方面识辨,都让人感到很有追忆和借鉴价值蕴藏着。
据我所知,我们两家没有丝毫亲缘关联和任何利害关系牵挂。只是乡邻间按照不知从哪代人在相识间排下的辈分,一直论序下来。在邻里间所有人相见,都长幼有序、称谓有伦,显得非常自然。一家有事、邻比关心,更已成为一种乡俗。甚至在本无血缘联系的乡邻间,择婚论嫁时,也把这种辈分,纳入其中,做为参考因素之一。
我父亲病故后,母亲带着我和**迁回到老家这个小山村来。后来要为我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让我到姥家去上学。虽然离自家远了些,但那里除了学校更大、教育质量较好之外,姥姥家离学校近,一同上学的同伴多,能让大人更加放心。
到姥家以后,听那里的老人们在对晚辈进行做人、做事教育时,除引用古今典故外,在举当地一些实例时,也包括上面这家人。我当时奇怪,姥家与他家相距较远,怎么也有我在自家听过的事例被引用?
老人们都说他家在大清朝还未建国之前就已经在关外定居了。至于‘之前’到什么年代,不知是没讲过,还是我忘了。反正在我的‘智库’里,翻腾不出有这方面的相关记忆来。
我自小便有历史故事和没事瞎捉摸和刨根问底的毛病。比如为什么‘老马识途’的故事能发生在我的家乡一带。后来闹明白原来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家所在的地区,是没有现今常被提到的那条‘走廊’存在。当时若从我们家乡到山海关的整个海山交接处莫说车马,连行人都无法通行。从有史料记载的商周乃至汉唐都是一样。要从中原到这边来,都须绕行艰险的古兵道。而那条水路更不是当时人选择的途径。因此才有‘老马识途’那样的传世典故传下来。若有‘走廊’在,何至于让管仲、齐桓公那样具备优秀智商的人物,也陷入那种困境?
后来经过读史或听书等联想,进一步知晓,在家乡这片广袤土地上居住的的族群,远的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早期。如炎黄中原大战后,炎帝统帅的部分跟随者,除独立支撑外,有的退居华夏周边,混同于蛮夷间繁衍生息。共工氏不服辖制,起而造反,战败后怒触不周之山,致天陷东南。为此,女娲炼石补天。我老家是这一伟大运作的最后一站。传说女娲为养育这些跟随自己的子民,割下自己的**,变做乳峰山等美丽传说也产生在我的家乡。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晚期,纣王无道,杀完叔叔比干,又欲杀另一叔叔箕子。致箕子率人马逃逸躲藏,最后到达的也是我的老家这里。由此可见,最早来这里的多是怎样人士,便能明了个大概。再后来殷商被灭,周朝统治者策谋把前朝的遗民进行彻底清理。计划将他们驱赶到一个少有人烟又无法潜回的地方去自生自灭。免得他们‘人还在、心不死’,影响周天子率领子民构建在当时属于先进的封建社会初级阶段。我们家乡又被选做容纳此类人群的最佳所在。此后历朝历代纷纷效仿,对那些多嘴多舌、因言获罪,既不够或不能全都杀头,又不能让他们继续散播不一的思想。当时想到的最合适办法就是,把这类人送到一个在当时属于有去无回的地方。让他们‘说他的、写他的’去。再后来,到这里来的人群,又被一些既不愿当顺民又不愿惹事生非的群体所看中,自愿选择了这个地区,集聚过来。可见早先年到这里来的群体,多是何等样人士,便可想而知了。
单说那些被集体押解到这里来的商朝人吧。来时一路只能捆绑双手又要负重行进。连这里人多爱背手走路,据说也与当年被集体押解有关。扔到这个既非封地、也没限定活动区域,无须监管也翻不了天的地方。因为押解来时一路所见的陡壑悬岩、激流雾瘴、密林荆棘、虎豹豺狼,无一不让人颤栗。在有兵勇押送的条件下,尚且步步抛尸。何况官家必然延边设卡、严密封锁,想象中就是无法逾越的隔绝。再说,就算侥幸逃回,谁收容?所以只能是扔在哪里是哪里、只有就地求生这一条路可选用。可以想见,这样一个多是由‘鹰嘴鸭爪——会吃不会拿’的主儿构成的群体。只有变卖、倒腾点东西维持糊口度日。是否因此把具备这种功能的人称做商人?我不具备查实这方面依据的资本,只是胡想而已。
后几朝来这里的,也多是只具备嘴上和笔上功夫之辈。所以前面提到的那户季家究竟是土著?还是什么朝代因何而流极于此的人,从没听到有人谈论过。但这家人在大清入关建国之前,就已经是这片土地上亦兵亦农的成员,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据我家老辈人讲,我们当今在这里定居的前人,从关里来到这里时,据说这户季家好像就已经是这里的老住户了。还听老辈人说,自打与季家先人相识,便知道他家自大清建国之初,就总有一人在京城的皇家园林里做事。虽然也有品级,但不是什么掌政的官员。直到大清倒台、民国建立,此前他家总有一两个人在京城供职,只是从没见过有有那一代家人跟去京城常住过。而且他家几代人,在三里五屯为人处事,一点都不张扬。连早先年在京供职的人回家来,也没见有穿着官服在乡邻面前显摆过。留在这边的人,代代都跟普通村民一样。承种粮庄主的土地,就近侍弄些园田。是凭力气和‘巧夺天工’的手艺本领吃饭的普通庄客劳动者,这也是几代前人所共认的。
我家与季家住地中间只隔一条一步即可跨过的山泉小溪。虽不叫一个村名,但两家直线相距不出二里。中间还离离拉拉有民宅院落散在,跟一个村子没啥区别。这片村落在大清中期以前,一直是处在粮庄与养马庄的结合部位。那季家不仅同粮庄、养马庄的关系都处得好,与远近乡邻之间也都十分融洽。可说是在官私两面上都认为他家是一个吃苦为本、乐于助人的人家。即便是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他家率先‘进入小康’,进而渐渐殷富起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家乡中凡见到过他家上代人的先民,都说他家与人相处极为和善,没有任何暴傲的传闻留下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