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植根关外 (1 / 4)
三、植根关外
第二天大早,先是一个带着绳斧的中年人到坡上来。看到他们一家人,大清早的就在这里收拾房前茅草与杂物,顺便走过来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老爷子过来跟他搭腔、说明情况,两人便坐在栅栏边裸石上交谈起来。因为看那人像似到岭上来砍柴的,便问他:这里有这么多围栅木材,拣一些回去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砍柴。那人说,因为这些都是原来养马庄留下的,多少年都没人打动,已然腐烂。再说,家里庄稼秸秆足够用,坡上的枯枝柴草随手可取,没人动这些搭建好的东西。他还说,以前这一带山坡和坡前的丘陵地带,都属养马庄所有。到山坡脚下的平地直至大海,才属于粮庄范围。前些年养马庄向东退缩,这里成了空地。因为这里山泉较多,在这里凡能见到的沟沟坎坎,都是由谷中泉水和雨季山水聚集而成。站在这里向两边看,凡住户密集的地方,都有山泉小溪经过。脚下这一条沟里就不知有多少泉眼与溪流,先集聚到眼前这片林木湿甸里,再集成溪流汇入河里归向大海。这一带现有的民房,都是养马庄撤走后,一些人见南坡北岭的土地皆适于垦殖,才渐渐集居过来。老爷子问,坡上这些烂房,若整理一下,暂住些时可有人管?那人说,咱这屯子有个王姓、再东面一二里路有一户龙姓,都是粮庄小庄头。西面有一户卫姓人家,早先年曾属养马庄的人。好像都不曾管过这些东西。至于这些破房子,更没听说有谁管过。
说话间,从屯里又走来一个挎着粪箕子的老头。远远地就问那中年人,怎么比他还早就来这里了?还边走边说,他是昨晚上才知道坡上来了一个乡亲。那中年人说,他要找几根木棍给母猪搭个棚子,顺便割些蒿草压顶,所以起来得早些,到坡上才发现这里有人留住,才过来搭个话。说着便拿上东西,跟两位老人告辞,去做他自己的事了。两个老人相互问候,互通了姓氏,接着坐在石头上攀谈了起来。
随着旭日的升高,坡南面那一片蒙蒙薄雾已开始消退,给这位新到之客的第一个印象是脚下的山坡虽平缓,却有居高临下之势。坐在坡上,山村田野历历在目。向远方望去,左手边,一条大河,在东岸的茂林与西岸的沃野村镇间蜿蜒向南。右手边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体余脉。余脉末端凸起的山丘顶上,可见一座烽火台。很像昨天在西海口问路时指给的那个小山。过一阵,太阳再升高,远方的‘雾幔’也渐渐拉开。看见大海和陆地南陲的河岸沿线,有两三处桅樯密集所在。那里应该就是东海口。他向这位甄姓乡亲一问,果然就是。还告知他,那几处停船的所在,居中位置的,便是现今东海口最大的货物集散之地。那里的三霄娘娘庙,据说是很久以前的遗迹。还流传着另一极具盛名之历史人物的一段故事。人们渐渐也就按这座庙宇的名字村名都改了过来。村西不远处那个桅杆最多的地方叫梁家园子,湾向那里的河水很深,又临近大海,可停靠大型船舶。据说过去鼎盛时期曾为朝廷提供过最大的税赋收入。现在的码头虽因水深渐浅,但仍不失往日繁华。说完,他打听老爷子,是在这里常住,还是歇息几天继续走。老爷子讲,出关前听人讲过两海口情况,自己打算看一看。尚没定好最终落脚的地方。对于自家早年也是从关东去到山东的和前不久在山海关曾遇见由当地走出去的人曾推荐过并带有书信一节,却只字未露。
那甄老爷子听罢说:“这里不管是田园、海上,谋生均不难。过去这一片曾是粮庄与养马庄的临界之地。养马庄向东收缩之后,马场全部闲置,荒坡荒地较多,垦田相对容易,只是好地多已开垦并划归粮庄占有。剩下的山坡地多偏于瘠薄。不过先到粮庄去做庄客,也无非是卖力气。只要肯干,糊口不成问题。你也可以借机观察、权衡,再做最后决断。”还说:就他闲坐的这一会儿功夫,看到眼前这几个儿女,干活都很在行。还说,从这里过到河东去,那里就是盐滩。这里人常说‘旱有盐、涝有船、不旱不涝有田园’。虽说盐、船和田园不是人人都能全部拥有的。但对贫苦人来讲,在什么情况下都有卖力气混口饭吃的机会,对咱凭力气谋生的人来说,是最靠谱的……通过简单交流,一下子便拉近了距离。
说着又谈了这里的历史。甄老爷子说:“听老辈人讲,这地方自古以来就以外地人为多。大清入关之前不久,才在这里建立起粮庄和养马庄。再往前很多朝代,这里都做为被放逐者、也就是流民的集聚之地。无分南北,各地人都有,这是这里人口构成的一大特点。到后金末年的老罕王时期,归女真人管辖,由旗主划地,建立粮庄、养马庄。外人到这里来,也要列入八旗编制。待长了你自然明白。”还告诉这一家人,天马上要冷下来,要先集中力量收拾好几间破屋。把住的问题先解决好,把冬天先猫过去。同时借老秋、冬闲,出去多走走、问问,有益于为明年确定下一步打算时更有集思广益的功效。
老爷子一听,甚合己意,又问了一句:“我新来乍到就拆改人家旧房……”
没等说完,甄老爷子就说:“这倒没啥关系。因为这是一二十年都没人管的东西。你又是就地使用,并非拿走。我可先替你找人打个招呼。你这拉家带口的,人生地不熟,不容易呀。都是人吗,相互间谁还没点同情心呢。乡亲间,急难之时,给你些关照算个啥?说不定将来会互有需求。感情是互相交处下来的。”
没想到刚歇下脚,便能从当地素不相识的人嘴里,听到这样的话,老爷子心里不只是感到惬意,也塌实了许多。于是,两人坐在一块凸出的裸石上继续攀谈着。
说话中,围栏西边的两个山坡间一条岬路上,先是见有人背和驴驮货物向南走去。过一阵又走有一支叮咚作响的驼队和马帮一样的队伍向南走去。却一直没见有车辆来往,老爷子感到奇怪。那甄老看出他的心思,便对他说,咱这里的路,只是从城里到海口最近的一条抄近的小道,不能走车。凡是车辆,都得绕到东西两边的大路上去。
太阳老高了,两位老人才行分手。甄老爷子作别时一再说,有啥事可去屯里找他。
这时从海汊子向北走的人马也开始走过来,仅从这一条抄近的小路上看,这里南北交易还真的是相当繁忙。联想那东西两侧的大道,自然更不消说了。
下午天气更加晴好,在坡上借着西斜的阳光向南望去,脚下绿野直达海边,绿野与大海交界的岸边,见到像是一片红红的植被。其中还隐约看到有一大片黑色礁石群散露着。再极目远眺,是波澜浩瀚的大海。海面之上,银帆点点,十分壮观。海天交接之处,连线之上是蓝天白云,与头顶的穹苍一起,笼盖着脚下这片秀美的山川大地。他们这一家人久居山区,从未见过这等景观,心情随着眼界的开阔、更加变得开朗起来。只是当今的现状,让他们对景致的欣赏,没有谋取起码生存条件的关心度更大更强烈。两个媳妇又出去讨些吃的。其余人架棍铺草、和泥抹房。以备变天下雨时能有个躲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