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植根关外 (2 / 4)
晚上一家人又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该怎样办时,都认为这里的人情、礼道,对待外来人的态度不仅不欺生、排斥,而且十分友好,乐于帮助指点。这或许与他们自身并不久远的经历相关,故而在这里形成一种民风。这对于一个逃难的群体来讲,是非常难得的。这一点,让这一家人感到很是踏实。而且慕、金两位首推的也是这一带。所以一致同意就在这里落脚扎根。
大计一定,便开始研究其他后继事宜。首先定下来,要根据现在见到听到的情况,自己试探创造落脚、植根和生存、发展的条件。不遇大问题,便不要寻找慕金两位军爷所指的投书人了。因为所带并非平安家书,交付时已言明,不到走投无路,不必出示。所以决定把信保存起来,待有难解问题出现或有缘相遇时再出示不迟。
老爷子开始察看先收拾哪几间房屋合适,先置办什么家什能满足最起码的度日需求。经观察,老人告诉两个儿媳,以后要到南面几个稍远些的村子去乞讨,顺便到东南方向那两个最大的集镇去。顺便购买些锅碗瓢盆等物品。为尽早终止乞讨、过正常生活作准备。
经甄家人的指点,第二天,哥儿几个先到大粮庄和东海口所在地去。一到那里,见海上来船和车马驮队到达后的装卸、码放、入库,十分繁忙,甚是兴隆。他们顾不来在街上多看,先打听到大粮庄的地址,老大按爹爹教的,跟人家打了招呼。经管人一看,这一家全是身强力壮的好劳力,且都识字,便准予暂时寄居于他们所说的屯子里,以后让村里来人按规章一起办。他们回家对老爹一学,老爹又去找了甄老爷子。过几天,甄老爷子来提到,在这里定居务农应该都是按旗属做庄客,似乎做了庄客才算取得了认可。可这一家人早先年可能有的旗属,连老爷子都说不清了,只好随村里的大溜,由人安排,咋办都好。
自此,真的落下脚、定居下来。天天由担子和独轮车陪伴的日子,宣告结束。
开始,几个壮劳力,先到海口码头搬运,工钱除吃喝外,一半能剩回来交老爷子。后来两个老大到海口去,两个老二在屯里跟乡亲们一起在粮庄劳作。而且都给供饭,甚至预付‘劳金粮’,家里竟然开始有了粮食。老三老四在家由父亲指挥整理院落和房屋,用零碎木棍和干枝别起了房门,简单钉起窗框,蒙上烂布单子,可以挡住些蚊蝇。第二步是捡石头磊堵院墙、修编院门。几天功夫,这大圐囵就整个变了样。
两个媳妇先在自家住地东边的几个小屯里讨了几天饭。去了一趟大粮庄所在地买了些厨上用具。家里灶台已垒起来,先把老爷子房间的炕重修,很好用。接着又修另三个房间,可谓是全家总动员、不分昼夜地开始新的创业历程。顺便在紧挨围栏东南两边,选好了一片较为平坦的坡地进行弃石整平,为明年种菜蔬和争取明年能种些粮食做准备。
他们住的这片山坡和邻近一些丘陵地带,基本没人垦殖。只有坡下小溪湿地以南略平些的土地有人耕种。山坡下直到海边红藻及一大片黑石头北,是早已垦熟的农田。可能开垦初始时期都是跑马圈地,所以这里的田地,与齐鲁一带相比,只要不是山地,都是地片平整、面积很大、地垄极长。这就要求在这里干活,需要一定的耐力。这当然难不倒这一家人。住下来不到一个月,无人不说他们干活又快又好。出去割地时,多割一垄还能先到地头折回来帮别人。很快成为街头巷尾赞颂的对象,都愿意叫他家人去‘帮工’。
这哥几个都很有心眼儿,进入收割、打场季节。劳作中向地的主人要些合适的作物籽穗留下来,为明年也在自家围栏内外种一点做准备。甄老伯还送来各种菜籽,告诉他们,明年开春需要什么秧苗,可到他家去移。一家老小,都对这位老伯深感敬重。
过了年,他们便与那些包租粮庄土地的人确定好雇佣关系,先在本村做长工。
由于这里长工的吃饭是由主家全包的。而‘劳金’都是在上工时就先付给一大部分,秋后再给一部分,年终结清。这样一来,家里人吃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头一次驮回第一袋工粮时,两个媳妇都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因为她们从此就可以结束这大半年多的乞讨生涯,做正儿八经的家庭主妇了。
第二年开春,老爷子带老四给南村一个同姓人家去赶大车,除了不误主家农活之外,还将东家既往承揽、后来不知何故停下来的从东海口到城里西门外一家专门代办土产、地产货栈的运输又恢复起来。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扩大转运范围。与其他有车户联手,将边外和江北沟里运过来囤积在城里的木材、皮革和其他山货等大宗转运任务也承担了下来。这一举措,让海口、船家、货栈都感到满意。
这爷俩责任心极强,自打他们接手这一工作以来,从无丢损差错,两头掌柜的都放心。客商们也都看中他们,贵重的东西都愿意让这山东来的一老一少装运。由于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成了转运方面业务的联络人。家里的农田对大车需用,只抽空或晚上加加班就完成了。使得车主家的收入倍增,又不误‘正事’,也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这里老爷子还结识了一些往来于山东、天津乃至闽赣江浙一带的货主和客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