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一个给我印象最深、联带故事最多的一桩往事
二、一个给我印象最深、联带故事最多的一桩往事
(一)几代人传承着的都是装点宫苑花木的技艺
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讲述邻村季家的故事。听到最早最多的的要数大清咸同年间的事。说是那时季家有位老老当家的,单字名顺,字子安。按民间的论序,应与我曾祖同辈,是我祖父小时候能见过的季家辈分最长者。我爷爷讲,这位老人也承继他家先人的技艺,在京城皇家园林供事。有时回家来,给他儿子小楠带些稀罕东西,村里孩子们都十分羡慕。小楠比我爷爷大几岁,他俩关系最好。每次都把他爹带回的东西拿出来与我爷爷一起玩赏,好吃的也能分尝到些。后来小楠也跟他父亲进了京。大清倒台后,小楠才又回到老家。这时他已是成年,人们开始称呼他的大名,叫季如楠。到我记事时,他已是季家的当家之人了。所以,在我听见到的家乡故事里,自然也包括他和他家上一代人的一些往事。
季子安生于道光中期,属汉军八旗。据说他家的一位先祖,在清军入关前的后金时代,就是一名中下级军官。曾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转战辽锦各地,立有战功。随龙入关后,在一位显赫的王爷身边服务。战绩直至江南、岭南。由于他忠厚勤苦,又机智敏捷,身手十分了得,深得追随的这位王爷重用。虽说也算得亲信一族,且被当局认可。但终因根本属性不‘亲’,故苦劳虽大,也终无大就。但这位老先生和他前人一样,一直对能否得到不劳而获的荣誉从来不争、不比。他的理念就是在知足与忠信不二两点上,始终严守无变,实在让人赞叹。
大清建国前虽然也重用汉员,但多为前明的叛降之臣。清朝建国后,首先是在本民族和一些边远民族中确立上层爵位的继承和确认。在汉民族中建立仕途擢选等制度。虽然也算新政,但都没离几千年来的惯例。像季家这样,虽说在战争年代也曾是浴血先锋,功不可磨。但由于并非正统满员,顶破天算个‘外围’。故而只能说朝廷没忘记,认同他们在夺取江山时,曾在同一战线拼杀或有过配合。人家坐定江山,对他们来讲,世袭肯定不沾边、‘圈地’也没份。等国本奠定、形势进一步稳定,进入侧重经文笔墨、心脑策谋功能时,自己就相形见拙、不具备那方面的本钱了。但总算还有事做,没白跟着瞎忙活,也就算对得起自己了。
康熙末年,圆明园建造进入‘大干快上’阶段。他家先祖所跟随的主子调回京城,分管范围含有内务府,他自然也随从进京、跟着沾光。品级虽不高,但总算混个京官的名份。特别是离家近了,一家妻儿老小不再山南海北的唱‘天河配’了。家人还不时的来京居住,那感觉真如进入天界般的惊异和满足。后来还在西四牌楼一带买了一个虽不很大,但也是独门小院。不仅是知足、甚至是常乐了。
社会环境,生活条件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后来的许多现实,让这一家人的当家人渐渐发现,自己虽有过‘苦劳’,但由于出身不济,就算总的方面不算失落,但享受不到国策铁定的优惠。虽说后来朝廷确立了科考制度,像似往公平、公正靠近了。可对于他家人来讲,由于自身的基础文化底子薄,文化素质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到位的。想摆脱这种局面,必得重新制定治家方略,方能在儿孙文化层次上取得竞争的底本。而那是要几代人努力方能达到的愿景。中策是掌握一门拿手技艺,达到‘一招先、吃遍天’。先取得立足之地,再谋求更远良策。而安于现状、继续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吆嚯、当混混,肯定是下策。可老人们看明白的事体,并以此对后人进行教诲,儿孙们不一定都认同或遵从。满足既得、不思上进,玩物丧志、跟帮胡混等现实,让有针对性的训诫得到遵行,必将艰难。这些现实非只一次地冲击过先人们的忧虑。何况所见现实、确有成为不好逆转的趋势。
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大范围战乱冲突消退,社会表面上安定。人们普遍沉醉于河清海宴、歌舞升平,乐道于赞颂当今的励精图治和圣功伟绩。对前人创业之艰辛、付出代价之高昂却渐行淡忘,进而是怀疑。甚至再下一两代的年轻人中,把前人的艰险功绩和生命付出,看作是故意编造的瞎话。甚至对说那样话的前辈人嗤之以鼻。渐渐的发展为向创业者们早期秉持的风气反面发展。官场里卖官鬻爵成凤,考场里舞弊作假盛行。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而统治者们却天天赞歌高唱、**。对敢说真话、敢提警示的人,往往被疑为‘敌视英明盛世、破坏王朝威望’,动不动被认定这是‘反清复明’的敌对情绪在抬头而给予严酷打击。书院学者们虽有的还在讨论、评说当时所推行的国策,不一定给王朝基业带来真的好处。但也不能过于深入地实话实说。否则也要被抓辫子、打棍子,甚至因此而丢掉身家性命。像他们这种里外不够人的族群,更难成大器、难当大任。原有的优势,也只剩下继续跟着忽悠这一点功用尚有利用价值。稍有见识的人,也只寄希望于这种状态,在自己这一代、最多是下一代人身上,争取有个转变之可能。可所见到的现实是,不少自己的后人也跟着学那些凭借国策的正统优势,也流行起托笼子玩鸟、揣罐儿斗蛐蛐等不学无术的风气而跟帮玩儿闹、借势空嚣。
乾隆年间,他家一位在奉宸苑当差的先祖,更进一步认清了这种形势的弊端。想到儿孙们就这样下去,将来最大的出息,不是给人家看大门、当保镖,就是替人赶车、做随从。若想根除这种情势继续发展,只能从给后人打下文化基础入手。这样做尽管周期长,能见实效与否也在两说。但让当前状态发展下去,势必一代不如一代。于是便毅然卖掉京城那处院子,让家人全部回老家务农。跟回的这孩子,在学庠里一直被老师看好,说他学必有成。不知是因惧考怯场,还是‘考试无常’,总是在笔试时成绩欠佳。在当地两试不中之后,老父亲便适时的让他来京,跟自己分管范围内的一位江苏籍造园巨匠学艺。这孩子不好高骛远,学什么都心不二用,进步极快。从此这一门便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代代相传。到季顺这一辈,已是**子承父业在这一行当里领班了。
季顺特别擅长各种花冠、长青、乔木等的栽培养护。花坛剪切、艺术造型,样样精通。很快就被苑承和总管太监看好,年轻轻的就成为一个小班头。他的作品常受帝后们喜爱与夸奖。连太监们都知道,凡季师傅为游幸准备的花圃景致,帝后们没有不赞赏的。但这些成绩,在最上一层,大多都在相当一级的太监那里便被截取。不过苑承、总管们天天看在眼里,心里还是明白的。更兼这位在敬业守纪,默默奉献这一点上,真的是极其达标、有道,绝不争功、摆好。上锋有事都爱交给他办,这也应是备受重用了吧。
所谓重用,其实就是离不开他。别的轮不到,他也不贪图。这一点从季顺的前人那里就已经掰扯清楚。方方面面都只混个‘脸儿熟’就截止。绝不与人争风邀宠,所以人缘特好。传到季顺这里更加发扬光大。在技能本领方面也更显青出于蓝、精益求精。到圆明园初次被毁之前的那几年,他不仅技术方面已是‘大拿’。不论多大难题,但凡交给他,准有满意结果。而且知法度、懂礼仪。安排布局、提前撤离、回避等,极端严守规矩,都做得相当圆满。管园子的总管、上司,对他十分信任。所以他在这片禁地里的自由度和行动范围也相对大些。园子里的事,上峰也不太避讳他。所以有的重要活动安排,警戒范围、时间,他知道得也相对早些、多些。
园子里边的简单养护、维修,都是由太监们承担。需要工匠们的大规模修整,都要圈出严格区域和时间限制。因为在这种地方是绝不允许没有‘净过身’的人随便接近。但对少数几个管理花草林木和殿堂维修的专门技术师傅的管理相对要松得多。特别是在大型园林中,比如像圆明园这样大的地域,殿堂轩阁以外的山松湖柳、乔灌花木不计其数,整修、养护,增植、淘汰,从来没间断过。而且不仅要保障实现‘四季花开、八节常青’,还要做到依时依地搭配合理。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按现在的话说:那也是一件繁杂的系统工程。这样的事情光靠太监,根本办不到。尤其那些不能随意搬进搬出的固定植株,只能由工匠到现场去做。当然具体人头的签点、验证极严格、繁琐。又必须绝对避开帝后嫔妃们的游乐或朝政活动需要的时间、路线、范围。
园子里也有专供工匠劳作、间休和存放些原、废材料和工具的工房。一般都设在园子周边僻拗之地,建有不显眼、带矮墙的小院。里边也有简单锅灶、床炕等供临时停留者使用。院中还有除了数九上冻那两个月外,都要存满水的巨缸。有的院里还打有水井。有时赶上帝后们不在园内,附近又没什么重要活动,距离工房住地过远的地界,所需人数不多、时间较短的项目,经管事太监同意,偶尔也能在这里留住过夜。但这只能是对极个别人的具体情况,批准级别也要严和高,是肯定的。
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的前些日子,虽然外面战事已经很紧张,但园子里的工作依旧照常。中秋之前,树木花草,湖山园景正是美好,天气又轻爽宜人。按往年经验,这个季节园中准备游乐的任务都极其繁忙。今年此段时间的游幸反而少了下来。不仅皇上见不着,连象样的后妃们成群结伙的嬉戏宴乐也见不到了。尽管如此,从他们这些人的心目中,如此神圣的皇家园林,谁敢侵犯?外面再紧张,还能怎样?所以这些下人们的事情,都在依旧。有些事情,反而借着这难得的清静宽松机会,更抓紧往前赶。
这一天,上司忽然要派他带俩帮手,对园子靠西北那片林木花草地面,进行一次秋季养护。突击把那一带的树木剪修好,败花衰草除净。还要他一就手把那片今秋明春需要增添和更新补种的计划,以及施足过冬肥土的数量和存放地点等,一并实地勘察清楚、绘成图。完事后连文带图一并报上来。因为那里偏僻些,离工匠们居住的工房又较远。加上时已入秋,夜里较凉,让季顺带两个小徒弟,把简单行李和几天的粮米瓜菜带足,在那边的小工房里暂住几天。反复叮嘱绝对要约束好两个孩子,不能乱跑惹事,速战速决、快些结束。这样,他们师徒三人就离开集体居住之地,来到指定的工房小院。到这里来,就更是‘两耳不闻墙外事,一心只做大内工’了。
几天以后,这里的活已基本干完,增种计划和所需肥土数量、存放地点也都在前两天晚上教完两个孩子识字写字,看着他们睡好之后,一个人抓紧书写并绘制了说明的图案。
第二天,他带两个徒弟回工房驻地一趟,见了一次管理官员和太监,交了图纸。汇报完情况,请求去人检查,以便他们尽快撤回来。
苑丞夸他们干得不错,让他们再把需要补栽和更新的花木,更细一点补查清楚,为明年做好准备。做完就可以回来了,过目验收一事以后再说。完全没有像历年那样,派进园子里的人‘忙急火燎’的催问、催回。这样,季顺去大伙房又领了些米面熟食、鲜咸蔬菜、熟肉灌肠之类食品。三个人都领取了月银和奖赏,便返回工房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季顺对上司如此信任,非常感激。活计虽轻松,但对扫尾任务和前一段的自查,也做得非常用心。他知道,这次享受的优遇,若在普通地方来讲,没啥特殊。但这是在相当于‘皇宫内苑’的地方,可就非同一般了。对他来讲这虽非首次,但放开这么长时间,又是不急不慌的在这里做事,敢说是从无先例的。自己就更应该严于律己,按规矩办事。打算明天上午再回头细看一遍,若无疏漏,下午就可以回驻地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