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植根关外 (4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植根关外 (4 / 4)
        老二赶紧去问当天没出车的老四,老四也不知道。忙问今天是几儿?二嫂说是十五。老四一把拉上二哥说:“快,赶紧走!”兄弟二人什么都不顾,便径直往粱园子海口跑去。过了三霄宫村一看,见粱园子港口那里的码头上,有一条大船刚离开码头正在掉正船头、扯升帆篷。弟兄俩个撒开丫子可着劲儿的猛跑。等到达码头时,大船已驶入航道最深处,蓬帆也已扯满,撑船的人大部都已回舱。船舷上只有少数人影还在活动。两人喊破嗓子,又有何用?只好去问码头上的人,得知确有一个老头跟那条船的船东上了船。再去问码头的管事,刚走的那条大船是去哪的。回答是山东。二人无计可施,只得返回。第二天,老二请假去杏山,对大哥说了情况,大哥也赶到这边来,再次找人详细地核实,那船是去胶州湾的。稍带的那位老头,码头上的很多人都认识,就是他们要找的老父亲。有一位认识老爷子的人说,老人说是要回老家去。精神很正常,不会有别的问题。而且说,那条船经常往返,下月底还要返回来,到时一问就清楚了。

        一个多月后,老四见到了那条船的船主,证明自己父亲是在青岛下的船,而且说当时老人的精神身体都很好。船行一路,适应性很强,言谈举止均无异常。

        就这样等了近一年也未见有音信传递过来。弟兄几个只有干着急、没办法。因为他们都是刚刚站稳脚跟、都是凭合同佣工于人的人。想追过去,那也是几个月以后的事了。何况说话容易,可要回一趟山东,真可谓山高路远,做起来就难了。因为那时的交通条件,从陆路走,只能靠两只脚板步量。又隔着一个山海关,不是一月俩月就能回来的,家人的生活怎么解决?便只有等那边能有个消息传过来再说了。

        这中间没少求人打听,但均无消息。老大老二在松岭村和杏山都曾找人问过邮吏,也求人发过信件。不知是地址不详还是别的原因,总之都是泥牛入海、全无消息。

        一晃两年多过去,各家生活处境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次老三回来说,他想回老家去看一看,或打听一下准信儿。还没等动身,却赶上石场接到朝廷指派的活计,最短也要半年至一年才有抽出身来的可能。老四也曾打算一个人回去,几个哥哥都不放心。而老四那种活计,农时不说,货栈之间的物流,也不是说撂下鞭子就能走人的。真这样干了,回来以后又如何谋事和与人共事?弟兄几人反复商量只好等到这一年的秋后再根据情况决定。但一定要有人回去,拿到实信是定了的。

        这一年入秋,老大老四都先跟主家打了招呼,准备好了接手的人。港口的人也帮他们联系了一个去胶州湾方向的货船,能把他们顺便捎过去。

        水路情况不必细述。兄弟二人到得青岛,离船登陆后只搭乘了一天的顺路马车,其余基本一路步行,又多是山路,故而十分艰苦。两天后已望见家山故井。到达老家后见到伯母及堂兄弟一家,互问安好,互通了近年情况。进一步说明来意后,均称老人回来后,听说哥哥已过世,曾去哥哥坟前哭祭。住两天便要离开,谁劝说也不行。问去向,只说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还给这边嫂嫂留下些银两便离开了。

        就这样,兄弟二人只好在第二天也到祖坟烧纸,并在伯父坟前告慰两位堂兄弟及自家实况。上完坟,老大一个人去到岳丈家,研究他家今后的打算。一家人都同意大冷之前经陆路赶去关东。回来后住一晚上,也给伯母留下些银子,便离开故乡,重沿数年前的路线,向山海关前进。一路上,凡大些的村庄,都要询问数年前有否一位老人在此落脚过。

        这一天上午,来到母亲病逝的庙前,决定先去祭扫母亲坟墓,再继续前行打听父亲的信息。刚到庙后小路上,便远远望见原来母亲的一座单坟已成并列的两座坟。二人向一位农民打听,得知这并列埋葬者乃一老者,来此已好几年,死后葬在这里。只知当时都是由庙里的和尚葬的,详情只能问他们。这样哥俩只能返回到庙里打听实况。

        庙里的知客僧说,这位老人是多年前曾在这里暂住过的一位施主,寺中很多人认识他。几年后单身回到这里,被当时的住持僧接纳。并答应他住在东菜园的请求。他本人虽持五戒,但并未剃度。等于是做‘庙祝’多年,从不外出亦不与任何香客交往。只是专心打扫庙前广场及东西通道和天王殿内的卫生。自他接手后,路面十分整洁、殿内一尘不染。此外便是定时到寺后山坡为一座孤坟拔草填土。去年在菜园小屋里去世。继任的住持和尚说:老当家坐化前有嘱:一旦该人辞世,让将其并葬于山坡孤坟旁。

        兄弟俩遍问寺内外僧俗,均只能述说相貌、年龄、语言特点,不知姓名。二人认定,就是老父亲无疑。于是二人再返坡前,哭拜在地。起身后立即捡拾枝棍在坟旁架起个人字架窝棚住下。动手捡拾合适石块,在二老的坟周垒石成围,重新加土填实。第五天修好,二人又在墓旁守墓三昼夜。第九天早晨,天气晴好。二人收拾好东西,对长眠的父母和坡南的禅林寺庙叩拜后,径直从陆路返回关东。

        从此,在渤海之滨的最北端,当年骆宾王逃生途中被台风吹进渤海之后,重新看到生命之光的所在。有几簇具有顽强生存与繁衍能力之根系,牢牢地扎进了这片土地。在这里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延续至永远。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