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十五章 阿底峡与托林古寺 (3 / 3)
托林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之发源地,在藏族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创造了历史,改变了藏族命运。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该寺为背景展开。它也与古格王朝的兴盛衰亡同甘共苦。
托林寺,早期属宁玛派,后来归属噶举派,到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时又改为格鲁派。
公元1030年左右,古格王遵照拉喇嘛益西沃的意愿,派遣使臣,携带重金去孟加拉国超岩寺向主持阿底峡献上黄金,说明来意,阿底峡排除左右人的阻拦,毅然接受邀请,于公元1031年带领门徒34人借口到尼泊尔朝圣,离开了超岩寺,次年到达尼泊尔,历经凶险,走过漫长的旅程,于1038年抵达阿里境内的古格王国。当时古格王已是拉德衮的长子沃德。
沃德为阿底峡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以表示他对佛教的诚信。阿底峡入藏时已60高龄,而仁钦桑布已年近90岁。他们俩人在托林寺会见之后,仁钦桑布拜阿底峡为师,并向他学习有关佛教密宗的一些教法。阿底峡在古格时间大部分居住在托林寺内,并在那里讲经、译经和著书立传。
阿底峡在西藏佛教史上的地位是突出的,后人推崇他在发展佛教事业所起的作用,尊称“佛尊”。他把西部佛教“教理仪,修持规范仪”,也就是阿底峡把戒律和密宗加以系统化。
阿底峡在古格住了4年,后被前藏僧人邀请,在卫藏地区传教达9年,于公元1054年在拉萨西郊聂塘圆寂。他的东行卫藏,成为了复兴佛教势力,从阿里进入卫藏地区的一个标志。
那时阿里,古格托林寺已成为当时西藏的宗教、文化中心,确立了在佛教史上的神圣地位。阿里很多很多人沿着同一方向走下去,已走到极端。到17世纪初,古格王国已形成庞大的贵族僧侣集团,僧人已达万人之众,寺庙众多,遍布阿里。
公元1076年即藏历火龙年(丙辰),在古格王沃德之子拉德的资助、支持下,众人在托林寺举行了纪念阿底峡去世的大法会。在这盛大隆重的法会中,卫藏和康区都有佛教徒前来参加,聚集一堂,各抒己见,传授显密,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首次盛会,史称“火龙年法会”,汉文史籍称“丙辰法会”。
这次法会,是在古格首领主持和吐蕃诸地方首领资助下进行的,说明佛教在西藏大地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新兴的封建地主的重视。是佛教势力在当时社会上形成为一种新型力量的标志。法会盛大隆重,反映了吐蕃诸部境内的封建割据局面确立后。社会秩序稳定,佛教的教义和主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吐蕃全境已经有200余座寺院。这些寺庙的建立得自地方首领的资助,有些寺院主持本身就是当地的贵族或实力派。这对于此后西藏****制度的确立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些著名译师(阿底峡、仁钦桑布等)译注了医药学、历算学、佛经等经典著作,标志着藏族文化和实用科学已日渐发达。
阿底峡大师的驻锡地,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让托林寺蜚声全藏,成为中世纪西藏的名寺。之后,古格(包括托林寺)有160多人前往印度等地求学,后大部分成为翻译佛经的大师。另有70余印度僧人受各寺院重金礼聘来到西藏各地。这次法会是在古格首领主持和吐蕃诸部各地方首领的赞助下进行,说明佛教在吐蕃诸部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新兴封建主的重视。同时,反映了吐蕃诸部境内封建割据局面确立后社会秩序已经稳定,佛教的教义和主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时期一些著名译师译了医药学、历算学等经典著作,标志着藏族文化和类用科学的发达。
历史上,确有阿底峡其人,他本名达哇宁波,法名迪班噶罗室利扎那,公元982年生于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他在古格居住4年后,即公元1042年又应邀日喀则、拉孜、聂塘、山南、拉萨等地讲经,使当时朦胧混乱,互不相同的本地佛教思想逐渐统一,为西藏佛教后期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受传后的仲登巴高僧后续阿底峡创立了噶当派,广传了三百多年。西藏黄教始祖宗喀巴,崇信阿底峡,以阿底峡著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加以发挥,写成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书,称新噶当派(即格鲁派),俗称黄教。由此可见,阿底峡的佛学思想体系,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阿底峡在藏讲学达17年,于公元仰54年藏历9月18日圆寂,享年74岁。他不但给中国留下了佛学显密论著作55种(其中黄教31种、密教24种),同时在医学方面还著有《医头术》等理论著作,并同那措译师等人合作翻译了《配方甘露达雅干》等医学名著及十多部经典。他还在山南地区贡嘎县姐得秀协助修建了一座防洪堤坝,至今犹存。
在1966年前,阿底峡遗物如镏金佛塔、袈裟、草鞋、手杖等物都分别存放在聂当寺、热振寺和阿里的托林寺内。1963年,我国政府应孟加拉国的请求,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将其部分骨灰造灵塔送往北京,准备送归他的故乡达卡,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未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政府再次应孟加拉国政府的请求,将阿底峡的骨灰及全套著作送回孟加拉首都达卡,在其家乡达卡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阿底峡一直受中、孟两国人民,特别是我国藏、蒙古等民族僧俗的信仰与崇敬。阿底峡的圆寂地聂当寺卓玛拉康已成为中、孟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