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阿底峡与托林古寺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十五章 阿底峡与托林古寺 (2 / 3)
        正如扎达,在极力吸吮物质文化营养之后,已在很多方面发育,个别方面相当成熟,像宗教、艺术等等即是如此。

        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扎达境内的古文化,将最终以一种现代化的全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扎达县成立于1956年。曾在短时间内,为中央政府与藏政府联合组成的地方政府执政。1960年,成立了**扎达县委员会、扎达县人民政府,下设农牧局、公安局等直属机关和6区、15乡、57村。这一体制延续至今。

        扎达是象泉河发源地——象泉河是一条很了不起的河流,哺育过象雄,进而哺育过古格,现又哺育着扎达人民。流向远方,开发滋养另一国度的人群。象泉河谷因它富庶,历史上的人和事因它无中生有。扎达也因它而不朽。

        次日,在扎达县委统战部一位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参观托林寺。

        此寺,宏伟壮观,造型独特,历史悠久,僧人众多,纪律森严,势力雄厚。它不但在阿里地区,而且在全雪区甚至在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也颇有影响。

        托林寺意为飞翔寺,位于扎达县城西北部,象泉河南岸的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0米,寺的周围地势平坦,原多僧舍,现都为居民住所。其以土山为屏,北临象泉河,东、西长,南、北窄,分殿堂、佛塔、塔墙和僧舍,如星散布,远眺气势非凡。

        好多塔林都已毁坏,听老人讲,位于河岸的县城,现在其东西方为干部职工居住地,曾经都是塔林,呈条形状。设计精巧,构思奇特。这样庞大的塔林在西藏亦属罕见,堪称藏族建筑史上的杰作。

        佛塔,源于古代印度。古印度的佛塔,梵语叫“卒苏堵波”,也译为塔波、浮图等。藏语称为“曲丹”,意为堆积土石,收藏遗骨。

        佛塔的起源,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他圆寂后,其遗体由弟子和信徒们火化,舍利子被摩揭陀等8个国家迎去,分建石塔,内装舍利子,进行供养。这大概就是世界上第一批佛塔,距今约有2800多年的历史。

        西藏的佛塔,随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约公元5世纪,西藏才有佛塔。在传入吐蕃的各种佛塔中。复钵式佛塔最终为藏传佛教所接收和发展。这种佛塔是高僧喜欢用来安葬遗骸,即为灵塔之用。托林寺佛塔也如此。

        从托林寺佛塔的形成和发展来看,阿里藏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多边文化、富于想象和创造的民族。这一点,已有史料记载,也是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事实。

        11世纪初,在古格王国第一代国王德尊衮的长子主持下,由仁钦桑布和克什米尔工匠修建托林寺。后此寺为仁钦桑布译经授徒的场所。托林寺,距今已有上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从托林寺残存的壁画与雕塑来看,外来之风相当浓郁。建筑样式亦受到影响,其白殿的门柱就是典型的印度式门柱。

        公元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绦曲沃,从印度迎请高僧阿底峡进藏,并让其驻于托林寺讲经著述,弘扬佛法。此时,托林寺已初具规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