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荒漠积淀的文明 (5 / 1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荒漠积淀的文明 (5 / 13)
        下层包括前厅、中厅及后院。前厅北壁尚存有精彩壁画,非常完好。寺人怕其被雨雪浸湿,用塑料布盖严,严格保护。壁画的画风很细腻、幽雅、着色到位,可能跟玛那寺塔内壁画为同一时期作品。中厅面积稍大,原亦绘有壁画,可惜不清楚,为长期受雨水冲刷之故。前厅与中厅之间,有转折之阶梯,可通向上层。上层建筑现仅剩北、西、东三面墙体,无壁画痕迹,估计原系僧人居所。

        这组建筑群西面,为一组呈南北方向分布的遗址:土坯砌成的防护墙现存2一5米高。一座方形碉楼高出其它建筑物,旁有大小房屋数10间(现毁),平面呈长方形。东部主体建筑为佛殿,由数10间大小殿堂组成,平面形状有凸字形、十字折角形、方形、长方形等,面积较大。其中最大的一个殿堂,坐西朝东,原有主柱约18一20根左右。除墙体保存较好外,屋顶、门窗及主柱等荡然无存。因雨水冲刷,殿内壁画亦未保留下来。

        这庞大的建筑遗址群,旧时当地政府用白颜料涂之,以便与对面红庙区分,属典型的****之寺庙。现已搬到山脚,进行了重建,以利于信教徒开展宗教活动。

        我们缓缓下山,比上山时更难。山峭路险,只好--步一步退至山脚。随后,大家也顾不上休息吃饭,又爬往西区。

        西区,位于东区对面土林之上,地势更为险要,中间隔一山谷。大部分遗址系窑洞,为民居。密集地开凿在山体南面一侧,从上至下共5层,总数约200多孔。类型为单室、双室、三人室和四人室。窑洞形状平面呈圆角矩形,其内有用土坯砌成的灶台、壁灶、仓池等。壁上大多设有灯翁,少数则没有。个别窑洞墙壁绘有粗陋挫劣的佛像,估计为居民所绘。

        遗址中位置较高,保存最好的为碉楼,处东区西部最靠近山体之北缘。该碉楼平面呈方形,残存高度约10米,从内壁层梁椽的洞孔分析,原有5层以上,高20米左右。碉楼以石块砌基础,土坯筑墙体,有明显的区分。北、东、西三面墙体开设有数个三角形或窄条形的撩望孔。

        “达巴”(亦译为“达布”),藏语意为“箭头落地之处”。传说此遗址为达巴王所建,其在选择修建地点时,引弓搭箭而射,落地处顿生莲花,呈现吉祥瑞相。故决定将此处作为王城所在地。

        据参阅书中所说,遗址中采集到的大批皑甲、头盔铁甲来看,其形制与古格遗物相同,初步判断达巴遗址可能为古格王国的治所之一,其年代也应与古格相当。

        达巴遗址后期是达巴寺寺址所在地,属格鲁派,寺主持由拉萨色拉寺直接委派,三年轮换一次。

        达巴遗址,是一处集寺庙、民居、城堡于一体的古代遗址,很可能是古格王国时代的重镇。这对于我们研究古格王国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价值。

        我们在一个小喇嘛的带领下,继续往上爬,沿着前人走过的印迹,攀登而上,一步一滑,石块、砂砾时时滚落。越过陡坡,又穿洞而上,直至土林顶。又有一遗址跃入眼帘。

        已垮倒的殿堂里,一强巴佛安详而坐,约高2.5米。原埋于地下,后被人挖出,其上绘有很多花纹,非常精巧,地上丢满泥塑头像、手臂等,殿堂右侧为护法殿。小喇嘛扔开地上的木板、土块,以便我们行走。他才扔了几张木板,我见有一墙脚绘着“狼逐狗”的壁画,一排狼追逐着狗群,为奔跑状,及具弱肉强食的生活气息,是阿里壁画中的新内容,很有意思。其余壁画,很普遍。

        在佛殿中,挖出一些旧唐卡,已玻烂;有一些陶器、玛尼石等;收集了数块天顶木板壁画,一齐抬回达巴寺,细细观看、欣赏。寺庙主持取出20多幅破烂唐卡,以供我们揣摸鉴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