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桑桑 措勤 改则 革吉的浪漫之旅 (3 / 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桑桑 措勤 改则 革吉的浪漫之旅 (3 / 9)
        下午三点半,我们终于赶到了措勤县城。

        措勤县位于羌塘草原的西部,71年才从改则县分出来的新县,几幢卵石和黄泥砌成的土屋,参差不齐,无精打采地散落在荒滩上。一条石子路活像个醉汉似的从两排土房间横穿而过,没有花草,没有绿树,只有零星建着的几座平房、楼房,几乎没有城市应具有的设施。

        县城依山傍水,它的西南是一个碧蓝的小湖泊,东面是上千平方公里的盐湖。这里的山水与内地大不相同,光秃秃的山绵延起伏,赤褐色、橙黄色和灰土色,各种各样的山,构成了一幅风格粗犷的高原风景画。

        该县有大雄区的布嘎寺及磁石区的门懂寺两座寺庙,均属后期所建的寺庙,内有佛塔、佛像和近期的唐卡。全县人口10039人,县城633人,以牧业为主。牧民属游牧民,住的是帐篷,一年四季随着草场的搬迁而搬迁。住户相当分散,一般情况下,一个村子只有几户人家。孩子没到上学年龄时一直跟随父母,到了上学的岁数,就寄宿学校读书。牧民的孩子享受“三包”(包吃、包穿、包住),放假后再回到父母身边。牧民们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回村集中。

        为了拍摄措勤晚景,我带上相机,轻装出发,顺着措勤县城后面的山坡爬上了山顶。鸟瞰小镇,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像锅一样的白色**接收装备。锅内部一行大黑字“航天部国营锦江电器”提醒人们,这个小县城还牵挂着祖国的心脏——北京。街上也有几家商店、旅店,国营的、民营的,这就是措勤县的商业区,总共不到30家。

        县城北面有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充分接受高原阳光的慷慨馈赠。据统计,该县太阳能年日照时数为3100小时以上。他们就利用独特的太阳能资源建起温室大棚,种有白菜、菠菜、茄子、韭菜等新鲜蔬菜,有力地缓解了蔬菜价格昂贵而又吃不到新鲜蔬菜的问题。

        此时此刻,夕阳西沉。牧民们把满山遍野奔跑的牛羊群集中在圈里,羊叫声、牧羊狗吠声和牧民悠扬动听的歌声混在一起,汇成一曲独特的高原交响曲。奔波了一天的牧民们回到了帐篷,品尝着女人们早已打好的热腾腾的酥油茶。女人们则提着木桶挤羊奶,一股股洁白的奶汁滑过双手,直喷木桶。

        篝火燃烧起来了,帐篷里传出来牧民们的欢声笑语。夜已无声地拉上了帷幕,月光倾泻下淡淡的幽辉。--片空旷无垠的高原,朵朵白云已不再飘忽,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狗叫声,划破夜空,飘向远方。

        我急步赶回县城招待所,心旷神怡,欢欣鼓舞不已,手中的镜头装满了激情的结晶。县城房屋的灯光,早已破窗而出,给旅客们带来一丝又一丝的温馨。

        3月9日早上8点钟,我们又准时出发,沿着砂石遍地、形骸放浪的公路,向阿里另一个纯牧业县——改则县驶去。

        汽车发出沉重的喘息声,渐渐远离了措勤县城。翻过一座座雄峙威严的高山,便是十分开阔的波浪般的草滩。

        “几十年前,就在这里,我一次放倒5只黄羊(如今已不见黄羊面)。那时候,我们从阿里到拉萨没有往返汽车,只能骑马,一路上全靠行前带的糌粑和打猎物充饥,风餐露宿,贴近自然生存。路上兵站和饭馆很少,我们每月工资才几十块钱。从阿里到拉萨1700多公里的路程,骑马得走几个月。后来有了解放牌汽车,但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到拉萨,那时的路难走啊!现在的路修得可以,丰田车三天就到拉萨了,那年代连想都不敢想哟!”赤烈局长侃开了他曾经有过的“丰功伟绩”。

        在局长的调侃声中,车已到达当地人传说中被称为“神山二姨太”的雪山面前。大家跳下车,贪婪地望着眼前的美景。山田、森本两位先生乐得不可开交,伸出大拇指直叫“亚古都”(藏语真好之意)。接着又是摄影又录像,蹲着,站着,俩人一同留影。在此之前,这美丽神奇的阿里投入他俩眼中的最初印象,是无限的苍凉,寥寥的沉寂,远古的蛮荒,前不见帐篷,后不见牛羊,到处充满颓唐和沮丧。可现在眼前突然出现神圣美丽的雪山,怎能不叫他俩欢悦呢?

        今年是阿里雨水最多的一年。过雪山之后,路过的草场出奇好,一片郁郁葱葱,赏心悦目。但气候多变,让人捉摸不透,上午还是阳光灼热,中午便乌云密布,雷声阵阵,倾盆大雨冲天而降。打得车顶、车窗噼啪作响,令人惊骇,不少路面随即被水冲毁,洪水滔滔,车队不得不绕道探路而行。当车行过几百米之外,却又一番晴空万里、烈日炎炎的景象。高原之奇景如此绚丽多彩,让人忧来让人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