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节 总督也玩无厘头(一) (1 / 3)
1857年底,石达开出走天京(南京)后的第一战,回援江西被湖南人组成的铁三角挡在了赣江东岸。这一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湘军”水师和“江军”水师,如果再把“江南大营”红单船也算在内,那么,清军对长江水系拥有绝对控制权。
太平军的陆营并不比“湘系”集团差,清军绿营江南、江北大营在太平军面前不堪一击,太平军与包括“湘系”集团在内的整个清军的最大劣势恰恰就在于水师。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水师之初,对于战船他是一窍不通,说透了,他就是个旱鸭子。一个对战船一窍不通的人,要建设一支专业的水师舰队,好像有点天方夜谭。不过如果有专业的人才来辅助他,办成这件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在满清朝廷的调配下,从广东水师调了一批造船的行家来到湖南衡阳,正是在他们的技术指导下,“湘军”水师的拖罟、长龙、快蟹、舢板这四类战船开始在衡阳的造船厂开工建造。
“湘军”水师战船的吨位显然比太平军由民船改造而成的水军战船要大,其专业化程度也比太平军水军更强,但区别于二者之间战斗力强弱的并非这些。“湘军”水师之所以能在正面交战中吊打太平军水军,直接原因在于安装在战船上的火炮比太平军强太多。
“湘军”水师用的火炮,是清廷专门从广东通商口岸进口的洋炮。虽然这些洋炮极有可能是洋人自用火炮的猴版,甚至有可能是洋人淘汰不用的落后版本,但即使是这样,这些洋炮在射程和威力上,与大清国自产的土炮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说到清军的水师,无论是“湘军”水师,还是“江南大营”红单船,其建设成军的功劳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也绕不开一个至今抛头露面并不多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两广总督叶铭琛。
“湘军”水师战船上的洋炮是叶名琛受咸丰皇帝之命,专门从洋人哪里代购的;“江南大营”水师的红单船也是叶名琛受咸丰皇帝之旨,专门从广东水师抽调的。
不错,这一节的主角正是这个叶名琛。
1857年,太平天国四面受敌,日子不好过。太平天国的日子不好过,那是不是就说明大清帝国的日子就好过了呢?非也,大清帝国的日子甚至比太平天国的日子过得更艰难。
且不说太平天国在长江中下游闹得是没完没了,差点没要了大清帝国的小半条命。就在头一年,大清帝国的另外半条命又被曾经的老对手握在了手中。
虽然这个对手不是叶名琛招来的,但这个对手肇始于广东省,叶名琛作为两广总督,广东的事情自然与他脱不了干系。
1857年12月28日,广东省府广州城遭到近六千余人的陆海部队的联合进攻,仅仅过了一天,广州城就被攻破了,又过了一天,清军广州将军穆克德纳举白旗投降。
一天时间就把省城攻破了,这显然不是太平军的杰作,太平军没有这样的实力。有这样实力的只能是洋人,具体指的是“英法联军”。
五天之后,一方封疆大吏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广州城中的总督衙门被“英法联军”生擒活捉了。随后英国人把这位重量级的战俘送到了香港关押,不久之后,英国人不放心,便把叶名琛转移到英属印度进行软禁。
叶名琛倒是非常“蛋定”,当了俘虏的他也不能丢了封疆大吏的范儿,他给自己戴了一顶相当高大上的帽子,自诩为“海上苏武”。
对于这位总督大人无厘头式的幽默精神,广州城中的百姓却并不买账,他们针锋相对,又给叶名琛扣了一顶非常矮矬穷的帽子,民间童谣传唱叶铭琛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总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