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 翰林学子 (4 / 5)
曾国藩中举,从此之后他进入了中等知识分子的行列,他这辈子大概不会为了吃饭的问题而发愁,在湖南湘乡府他成了有头有脸的人物。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有志向的读书人来说,举人绝对不是最终目标,读书人的最终目标一定是金榜题名,也就是考上进士,进入读书人的终极殿堂——翰林院。
曾国藩收拾好行囊,他要继续求学,然后到京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
曾国藩的进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走的越高,竞争力就越大。能进京参加“会试”的都是疯子,他要在疯子中杀开一条通往紫禁城的血路,其难度可想而知。
不出所料,曾国藩在接下来的两次“会试”中都名落孙山。不过这并没有打击到曾国藩的信心,落榜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是常态,反而上榜却是稀奇事。曾国藩只能打道回府,回湖南继续求学,准备下次考试。
1838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第三次入京参加“会试”。这一次老天眷顾了他,他考试的文章被军机大臣穆彰阿看中,曾国藩荣登皇榜,考上“贡士”,并在随后的“殿试”中被道光皇帝亲自授“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功名。
没过多久,道光帝再次举行朝考,亲自出题考这批上榜进士的学问。这一次曾国藩使出了他的洪荒之力,让道光帝眼前一亮,这个湖南伢子有点学问,可以栽培一下子。定曾国藩为一等第三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不得不说,道光皇帝的眼光还是相当毒辣的。曾国藩进了翰林院,从此他就留在了京城,这一留就是十四年。
消息传到湖南湘乡,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喜极而泣,鞭炮烟花一直摆到老曾家祖坟坟头,曾家祖坟顿时火光冲天。
整个湘乡府都轰动了,达官显贵纷纷登门贺喜。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曾国藩衣锦还乡,披红戴绿就这么在湘乡溜达了一圈儿。凡是湘乡府有头有脸儿的人物,认识的,不认识的,有交情的,没交情的,曾国藩一一到家里拜会,这些人出手也阔绰,纷纷送上喜银,就这么一圈儿下来,曾国藩竟然收获2000两白银。
2000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呢?单单看俸禄的话,朝廷一品大员足足要拿十年的俸禄,才有2000两白银。曾国藩就这么轻松的兜了两圈,白花花的银子轻松到手,这就是“进士”身份的魔力。
“进士”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什么湘乡府有头有脸儿的人物心甘情愿的把银子送给曾国藩呢?曾国藩一下子要这么多银子干什么呢?
考上“两榜进士”的人,就已经跨入了官场的大门,出来至少是知县级别的朝廷命官,来日方长,只要不是白痴,将来混个知府级别问题不大。更何况曾国藩入了翰林院,那就是“京官”,天子脚下,地方上的官绅必然想在京城有个照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支潜力股。那些个乡绅地主老财不趁早巴结下,将来有求于人的时候,也好张口去求人不是?这种双赢的买卖谁不愿意做?
曾国藩刚刚进入官场就打这么大个秋风,这是否有损他的清誉呢?答案是并不会,这在明清两朝的科举史上是常态,不是他曾国藩一个人这么搞,而是大家都这么搞,这就是为什么读书人像疯了一样也要考上进士的原因之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