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翰林学子 (3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 翰林学子 (3 / 5)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刘蓉和郭嵩涛,这两位并不是曾国藩团队的重要成员,但他们是曾国藩的终生好友。

        刘蓉和郭嵩涛都属于那种大开大合,天马行空的人,但是他们两个人又有所不同。

        刘蓉家境比曾国藩还好,从小衣食无忧,父亲也是肚子里有墨水的乡绅。刘蓉父亲思想比较开明,虽然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但属于放养状态,并没有要求他非要在科举之路搞出个什么名堂。在这种教育环境之下,刘蓉年纪轻轻,思想就比较豁达,不争名不夺利,广泛涉猎各家学问。既避免了成为死读书的书呆子,又增长了自己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

        而郭嵩涛的家境,比起曾国藩、刘蓉就差的远了。郭嵩涛从小家境贫寒,从小在饥饿中长大。也正是这样恶劣的成长环境,造就了郭嵩涛坚韧不拔的性格。索性郭嵩涛从小聪敏好学,与曾国藩一样,励志要以科举之路改变人生。

        无论这三个人外部条件怎样不同,性格怎样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他们都志存高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个同样有志向的年轻人凑到一块儿,当然成为朋友了。

        这是曾国藩走出老家湘乡后,广交天下英豪的第一步,他的人生需要这些人,没有这些人,就不可能有他以后的辉煌。

        在衡阳求学的经历对曾国藩学业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两年后,22岁的曾国藩终于考上了秀才。比起他爹曾麟书40大几岁才考上秀才,曾国藩22岁就考上秀才,已经是湘乡老曾家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很多人看不上穷酸秀才,诚然,秀才作为古代低级知识分子,在社会地位和财富上甚至连普通农民都不如。然而就是这个“秀才”,把多少读书人挡在了门外,即使如清末第一中兴重臣曾国藩,从13岁开始,经过9年连续考了七次,才在22岁的时候考上了秀才。二百年后有天资的年轻人,22岁大学快毕业准备读研究生了,怎么也不至于还在读高中吧!

        考上秀才的曾国藩又有了新的计划,为了继续扩大眼界,他要去全国最有名气之一的学校学习,那就是长沙岳麓书院。于是在第二年,他进入了岳麓书院。

        在今天的湖南长沙岳麓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东面,湖南长沙大学的西面,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那就是拥有着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建成后短短三十年,岳麓书院就成为了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此时也正好是宋朝理学兴起的时候,作为当时全国赫赫有名的书院,它不可避免的受到理学的影响。

        前文提到过,湖南多山的地形特征,让这里受外界文化冲击较小,所以传统能在这里延续。作为宋朝朱熹理学的延续和发展,明朝王阳明心学很自然的也在这里被知识分子接受并传承。一直到清朝末期,宋明理学在湖南传承了一千八百多年,经久不衰。

        我们为什么要提这事呢?因为无论对于曾国藩自身而言,还是对于曾国藩团队成员而言,宋明理学是这个团队的精神内核。

        进入岳麓书院以后,在这种浓烈的学习氛围中,加上名师的指点,曾国藩的学业精进日盛,并在同年的“乡试”中一举考上举人。曾国藩中举,这是湘乡曾家祖宗十八代都没有过的事情,这是曾家百年不遇的盛事,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开心的不得了,大开宴席,请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狠狠地搓了一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