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 翰林学子 (2 / 5)
他的祖父曾玉屏一生宽厚,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勤劳致富,所以在湘乡一带也是小有名气的士绅。虽然半耕半读几十年,也没有取得功名,但他一直坚信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他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始终都非常重视,经过他四十多年的培养,他的儿子,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43岁的那一年,终于考了个秀才。
虽然秀才很穷酸,但他好歹是个知识分子。湘乡老曾家就这么一代一代的传承文脉,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曾国藩的秀才父亲在曾国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亲自培养他,五岁启蒙,六岁入私塾,私塾先生就是曾国藩自己的父亲。
十年寒窗苦读,在曾国藩十五岁的时候,应“童子试”,以全县第七名的成绩,考上“童生”。啥是“童生”?“童生”就是学籍,这就算是正式走上科举之路了。
然而再往上面走,竞争力就越来越大了,秀才之路,曾国藩费了老鼻子劲,就是考不上。曾国藩的秀才老爸意识到,这样下去可不行,老在自己手底下学,眼界打不开,得让曾国藩出去见见世面。
于是,在曾国藩十九岁的那一年,经过父亲的联络,他去了衡阳唐氏宗祠读书。这是曾国藩走出湘乡外出求学的第一步,也是他人生很关键的一步。
衡阳是湖南教育重点县,这里汇聚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由于湖南多山的地形特点,受外界文化冲击较小,所以这里的文化相对来说比较传统,受宋明理学影响极深,尤其是明朝王阳明“经世致用”思想在这里有相当大的市场。
什么是“经世致用”呢?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古代中国儒家文化里,讲的都是人生大道理,到了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以刻板的“八股文”为根本,所以很多读书人都成了书呆子,大道理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却不知道灵活的处理事情。所以王阳明就以“经世致用”教育读书人,书要读,要把书上的知识用在处理事情上,千万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衡阳知识界就是这样一种氛围,曾国藩进入这样一种知识氛围,不仅对学业大有裨益,而且对于他将来成就一翻大业有两点不可或缺的好处:
其一,他没有沦落为一名死读书的书呆子;
其二,他将来组建自己的团队,以湖南人为主的团队,很多都是“经世致用”的集大成者。
太多人都把眼光集中在曾国藩这一个人身上,殊不知,即使曾国藩是个神仙,他一个人也干不成一翻事业。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优秀的团队才是成功的核心条件。
当然,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要有一个更优秀的组织者,只有这位组织者拥有足够高的能力和威望,才能将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优秀人才凝聚起来,这个团队才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曾国藩就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在衡阳求学期间,他结识了他的第一批团队成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