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 翰林学子 (1 / 5)
1840年,鸦片战争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在北京城除了金銮殿为“主和”,还是“主战”争得面红耳赤以外,紫禁城以外的地方,似乎与这场战争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在今天北京市长安街与正义路交汇处再往南200米,有一个不大被人注意的宅院。在明、清两朝,这里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神往的圣地,下到七品县令,上到一品公卿,大多数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这里就是孕育朝廷官员的重要机构,它的名字叫“翰林院”。
如果有人想去旅个游,感受一下古代高级知识分子的文化氛围,写手先建议你不要去。去了也是白去,“翰林院”旧址仍然保存完好,只是这地方是禁地,一般人进不去。不要问为什么,写手无法告诉你为什么,这是**色。
凡是进了翰林院的人,将来非富即贵。然而,要想进入权力中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搭上金字塔尖的,永远只有几块砖而已。
此时的翰林院里,就有一个青年,他今年29岁,考上进士入翰林院没两年。刚刚经过散馆考试,被道光帝授予翰林院检讨。翰林院检讨是一个七品官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前朝的历史进行校对整理。官虽不大,也不是肥差,但这是入官场非常关键的一步。
翰林院里官职较多,我们常见的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等等,无论官职大小,但凡能进入翰林院的,必然是饱读之士或者青年才俊。举个形象的说法,皇帝可以随时抽检翰林院里的任何人,“四书”、“五经”哪一行哪一个字,他们都能对答如流。
所以皇帝任用人才,一般就从这里选拔。
这位青年在翰林院里每天干的事就是整理历史,其它的事一概不用他关心。所以,当英国人的大炮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满地开花的时候,他只管埋头修史,与世无争。
按照这样的趋势,他将来有可能混个中上层干部。只要他稍微勤劳一点,不犯错误,至少他可以混个厅局级干部,如果运气好,混个高官也是有可能的。反正这辈子不说锦衣玉食,日子过得比大多数人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按照这个趋势,想干出点惊天动地的事业,似乎也不大可能。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大清帝国走到今天,刚好进入了风云激变的时代。这位青年可能并没有预测到,他将来的路会与别人有怎样的不同。
谈了这么久,我们有必要知道他姓甚名谁,他的名字叫曾国藩。
我们当然不能落入俗套,并不是要把曾国藩刻画为一位圣人式的英雄。我们将用另一种视角,把一位对历史的进程起着巨大影响的人讲清楚,以供众飨。
曾国藩生于清嘉庆十一年,出生地在湖南高官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家里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在农村,他家里条件算是比较好的。曾家世代农耕,后来慢慢进入半耕半读,也算是书香世家,只是直到他父亲这一代,都没有考取到功名。
曾国藩的祖父凭靠聪明和勤劳,上山开荒,下水打鱼,起早贪黑,花费毕生精力为家里置办了点家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他的祖父为家族打下基础,他的读书之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他后来取得的成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