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维多利亚港的陷落 (1 / 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节 维多利亚港的陷落 (1 / 8)
        在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上进攻乍浦的同时,大清国前线的封疆大吏们就在谋划议和了。

        虽然他们的大Boss,道光皇帝非常反感议和,堂堂天朝上国与一帮匪寇议和,道光皇帝丢不起这脸,很显然,谁要皇帝的脸,皇帝就要他的命。

        但是,他们即使冒着欺君大罪,也要议和,因为他们和之前所有到达前线的朝廷大员们都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仗打不得了。

        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讲,这个仗确实打不得了,再打下去,那些人的乌纱帽保不住不说,小命都得搭进去;

        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讲,这个仗也打不得了,打一场输一场,死不少人,丢不少官,失不少城,最严重的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道光帝面临与前朝崇祯帝一样的窘境,战争旷日持久,国库日益亏空,前线将士发不出军饷,他们不哗变就算好的,还给你卖命上阵杀敌?门儿都没有。

        亲临前线的封疆大吏们当然是看得清楚,他们旁观者清。山高皇帝远的道光哪有心思去考虑这些呢?他只在乎自己的脸面,皇帝的脸面都没有了,或许皇朝大厦崩塌的节奏就将来临,数十年后的历史走向证明了道光帝的顾虑是对的。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是英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始终不理解的是,明明大清国打不赢,为什么还要硬挺着。

        自从开战以来,他们始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清国皇帝专门派一位外交大臣来跟他们谈,名正言顺的谈判怎么就这么难呢?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搞得这么复杂呢?

        是的,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这就是政治。

        钦差大臣耆英、扬威将军奕经、被罢官后戴罪启用的伊里布迅速达成共识,他们一边上书道光帝,一旦英吉利人祈求和谈,应当让伊里布“就近办理一切”。

        道光帝前后同时收到两份奏折,一份是耆英、奕经他们请求同意谈判的奏折,另一份是英军陈兵宝山县吴淞口的奏折。

        道光帝当然不同意和谈,这帮英吉利匪寇以武力威胁长江口,这哪里有一点祈求和谈的意思?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威胁,逼迫大清帝国就范嘛,这帮英吉利匪寇未免太嚣张了吧。

        他当即下谕旨,八百里加急发给耆英、奕经,议和免谈,现在英军主力不是去了江苏吗?赶紧趁机把浙江的英军残余兵力收拾掉,让英吉利人首尾不能相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