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炮火连天 (5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节 炮火连天 (5 / 5)
        英国佬不会再给更多的时间让大清国皇帝去搞清楚现实与想象的差距问题了,他们既然已经扮演了强盗的角色,就不得不解决一个问题,这场战争不打得彻底一些,大清国皇帝是搞不清楚形势的。

        1841年2月27日,英军舰队沿珠江开始向广州城方向攻击前进。在短短的21天时间里,英军舰队一路攻城拔寨,接连攻陷沿江两岸清军重兵把守的11座炮台,直接拿下广州城西南角的“广州十三行”。其速度之快,兵锋之厉,让广州城里的清朝高官们震惊不已。

        清军损兵折将,伤亡惨重,而英军依然轻伤几名士兵,伤亡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这并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英军已经兵临城下,而清军根本没有丝毫抵抗的实力。广州沦陷易如反掌,到时候广州城里的清朝高官,一个也跑不了,即使英国人不杀他们,这丢城败军之罪,光绪皇帝是绝对不会轻易饶过他们的。

        面对这样险恶的境地,清朝官员们的求生欲望再一次集体展现出来。议和是抗旨不遵的忤逆重罪,广州城里的高官们也顾不得忤逆不忤逆了,集体达成默契——停战议和。更诡异的是,英军虽然一路打得顺风顺水,但是到了广州城下,他们也想议和。本来可以轻而易举拿下广州城,英国佬却临阵议和,这样的强盗也真是不按照套路出牌。

        英国人怎么就突然要议和呢?说来说去,还是他们的脑子比较轴。更准确的说,是英国远征舰队全权副代表义律的脑子比较轴,一个在中国生活了7年的英国佬,他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避免战争,最大程度的捞取好处。更准确的说,他的目的就是三条:割地、赔款、通商。至于战争,那不是他的目的。

        但是义律的行为,招致英国本土大本营大佬的嫌弃,时任英国首相亨利·约翰·坦普尔·帕麦斯顿对义律的做法非常不满,他认为义律太婆婆妈妈了,他开始考虑换人,换一位态度更强硬的人远赴远东替换义律。这无疑对清政府来说是雪上加霜的坏消息,那个家伙一到中国,恐怕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远隔重洋的义律暂时还不知道他要被替换掉,眼下双方都有和谈的意愿,那么这场奇葩的和谈就这么开始了。

        说它奇葩,是因为双方真正的幕后大BOSS都反对和谈,大清帝国光绪皇帝的本意是让杨芳来剿灭英夷贼寇,既然是剿灭,怎么可能和谈呢?大英帝国的首相帕麦斯顿更不同意和谈,哪有土匪头子主动跟地主老财和谈的道理?他大老远派那么多马仔过来是抢劫的,不是来好说好商量的,在强盗界,没有和气生财这么一说。所谓的这场和谈,就是前线的大马仔没有经过后方大BOSS同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的个人行为。

        双方的和谈在和谐的氛围中如期而至,最后双方达成停战的共识,恢复广州与英方的通商关系,英军舰队撤出珠江口。

        广州城的清朝官员们长舒了一口气,眼前最大的危机算是暂时解除了。可是道光皇帝那一关还没过,连连败仗已经是罪无可恕,现在没有剿灭英夷不说,还自作主张低三下四跟贼寇议和,无论哪一条都是死罪。可是没关系,只要广州城没丢,其它的那都不是事儿,既然已经欺骗君王了,那所幸就将欺君进行到底。

        年届古稀之年的杨芳大将军,那么大岁数也不是白活的,他给光绪皇帝来了个偷梁换柱,在奏折上稍作改动,避重就轻,对于军事失利只字不提,却毫不吝惜如何大破英夷贼寇的文笔功夫,将广东的军事失败粉饰成了一场大捷。按照他的意思,他就是戚继光再世,简直就是抗击英寇侵犯我大中华的民族英雄。

        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去评价他的做法,完全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无论是伊里布,还是琦善,鲜红的例子告诉我们,让谁去都是一个结果,那就是失败。要么老老实实承担罪责,要么满嘴跑火车欺君罔上。杨芳选择了后者,这是人作为动物求生的本能。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