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炮火连天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节 炮火连天 (4 / 5)
        是的,毫不夸张的说,1840年的大清王朝,就是1991年的**,闭门造车,一叶障目还觉得自己非常强大。实际上与欧美先进文明存在着鸿沟般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将用人的鲜血一滴一滴填满。

        清王朝精心构筑的虎门要塞,被英国人轻而易举拿下。大炮丢了不要紧,人死了也不要紧,可是广州城就这么赤裸裸的暴露在了英军舰队的炮口之下,这就要了老命了,乌纱帽和帽子里的脑袋们,可都坐在城里了。

        诚惶诚恐的钦差大臣琦善,不得不将虎门沦陷的战报上奏给道光皇帝。他心里清楚,英军还没拿下他,道光帝会先一步拿下他。不出所料,道光帝愤怒了,下旨将琦善押赴京城革职查办。

        同时,道光帝一下子派了三位自己心目中的得力干将来接替琦善,主持广东防务。这三个人分别是,领侍卫内大臣奕山,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

        第一位爱新觉罗?奕山,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位仁兄是皇室血统,光这一点就比博尔济吉特·琦善要高出一头。来广东之前,奕山官至领侍卫内大臣,正儿八经的行伍出身,比起琦善一介文官更加熟悉打仗这档子事儿。

        为了更了解奕山,我们有必要先把这个领侍卫内大臣了解一下。清朝皇帝贴身警卫,相当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著名的代号为8341的中央警卫团,它的最高指挥官就是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官职。皇帝的命都交给他的手里了,那种信任简直不能用文字表达好不好。戴过这顶乌纱帽的人有鳌拜、索额图、明珠、和珅、李鸿章等,个个如雷贯耳。

        第二位户部尚书隆文,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战争离不开后勤。道光帝在这个时候把隆文这尊财神搞到广东来,是真的急了。

        第三位湖南提督杨芳又是何方神圣呢?你一看这名字就知道,这位年届七旬的老头子是个汉人。杨芳,贵州松桃人,15岁从军,当了一辈子兵。先后在四川、湖北、河南、新疆、湖南镇压各地武装叛乱,屡建奇功。相比于伊里布、琦善、奕山这些皇亲国戚,完全没有家庭背景的汉人杨芳,能受到道光皇帝的器重,那都是他55年在军队中真刀真枪砍出来的。

        由此可见,道光皇帝内心对剿灭英国贼寇,一雪前耻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

        看来道光皇帝是下了血本,把自己压箱底儿的文臣武将都派来了。道光帝认为打了败仗是前方主帅不行,所以临阵换将,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的国力与英吉利“蛮夷”不在一个量级。身为“世外桃源”的源长,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所以他作出这样的判断在情理之中。

        三人中,最先到达广州的是杨芳,人到七十古来稀,这么大把年龄的杨芳做事依然雷厉风行。他本以为,这次和他前五十年戎马生涯一样,建功立业,来个完美收官。然而当他真正抵达广州前线后,他才亲眼所见,这次他所面对的贼寇,跟以往任何时候面对的对手都不一样。换句话说,他从没见过这样的敌人。当了五十年兵,提着马刀肉搏他不怕,搭弓互射他不怕,但是被人用高船巨炮轰得毫无招架之力,他从没遇到过,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

        这么一来,广东前线唯一有过实战经验的统兵大将杨芳在精神上不得不沦陷了。虽然实际上的前线总指挥“钦差大臣”爱新觉罗?奕山也是行伍出身,所谓的禁卫军最高统领“领侍卫内大臣”这个官职是高级武将,但是其行伍经历与真实血腥战场的残酷还是有着天壤之别。通俗点说,论真实战场作战,奕山连杨芳都不如,那么这场关系到国家大计的战争,前途堪忧。

        这件事情好像一直在兜圈子,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道光帝铁了心要剿灭英国贼寇,前线大将一看情况不对,一个个从龇牙咧嘴的主战派变成了有苦难言的主和派。唯一所不同的是,兜进这个圈子的人越来越多,前线的人明知不可为,却不敢不为;后方的道光帝却懵圈了,以他的见识,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这场仗怎么就这么难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