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炮火连天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节 炮火连天 (2 / 5)
        万般无奈的“钦差大臣”琦善无疑是败军之将,难道道光皇帝就没有问题吗?不可否认,道光皇帝是一位勤勉的皇帝,但世界历史走到这个时候,“皇帝”本身就是一种原罪。

        作为皇帝亲自选派的钦差大臣,琦善据实上报,清军大败,道光帝对他的印象坏到了极点。几个月前还是封疆大吏直隶总督琦善,一夕之间政治生命就快到头了。

        与伊里布比较一下,说实话也是个死,欺君也是个死,那还不如欺君,至少说假话还能蒙混一段日子。这样的行为是谁造成的?不是道光皇帝造成的,而是“皇帝”造成的。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四万万大清国人,没有任何人意识到这一点。那么,这一次败仗不是终点,而是刚刚开始。

        英军用同样的战术,攻下了珠江口对岸的大角炮台。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是珠江口两座孤悬的炮台,对于清军来说,这并不是防守的重点。这两座炮台的沦陷,对清军来说是一场损失,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接下来,英军兵锋直指虎门镇,前面已经介绍过,虎门才是清军的防守重点,而镇远、靖远、横档这三座炮台是重点中的重点。

        虎门因林则徐销烟而一举成名,也因为如此,它冥冥之中与鸦片战争产生了不解之缘。虎门虽小,但因为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然是广州城的门户。往小了说,虎门能守住,则广州城躲过一劫;虎门守不住,英吉利兵临城下,则广州岌岌可危。往大了说,虎门是大清国最坚固的要塞,如果最坚固的要塞都能被攻破,那么对于英军来说,清国虽大,没有他攻不破的地方。

        沙角、大角炮台一战过后,英军舰队直扑横档一线。大军压境之下,清军主帅们已经非常紧张了。然而神奇的是,英军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再一次向清政府发去外交照会,声称只要清政府同意议和,英方就会停战。

        是否会有这么一个问题:既然英军这么轻易的就能战胜清军,他们为什么还要主动讲和呢?

        从1840年起,到1945年止,在这一百零五年的时间里,各国列强陆陆续续对中国动用武力,可谓是国耻家恨。然而这其中只有一家想完全吞并中国,那就是日本。也因此,时至今日,中国人对于日本仍然是恨之入骨。其它的列强,审时度势,清楚吞并这么大一个国家实非易事,于是他们只是从中国捞点好处,比如赔个款啊,割块租界啊,通个商啊等等。

        英国就属于后者,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兆始于英国。通俗点说英国是冲进中国的第一家强盗,后面的强盗们都是跟他的风也来抢。然而一百年后的中国人并不怎么恨英国的原因,就是英国人没有实施过**的计划,他在中国捞两票就走了。

        既然英军休战议和,是不是广东的形势就趋于缓和了呢?恐怕没那么简单。

        英军提出的条件:割地、赔款、退兵,对于清王朝的皇帝来说,这是一种屈辱。堂堂天朝上国的皇帝,被迫议和,那不是往皇帝的脸上抽耳光吗?这不仅仅是丢道光皇帝的脸,这更是丢大清国的脸。钦差大臣琦善不可能,也不敢将英方的议和条件往上报。

        这是一个死结,琦善想议和,不能;英国人想议和,也不能。在这个无解的命题上,双方又兜兜转转了一个多月,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