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节 炮火连天 (1 / 5)
1841年元旦刚过,英国远征舰队在香港九龙外海集结。
由广州到香港的珠江口,就像一个漏斗,广州自明清两朝起,就发展为一个对外贸易的大城市,跟它出海口的地理位置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1841年英国的远征舰队要攻击它的时候,这个漏斗状的珠江口,又成为了英国佬的天然帮凶。
早先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时候,他就加强了海防工作。在珠江口两岸构筑炮台,增添大炮,增加兵力。琦善到广州后,也没有闲着,能架炮的地方全都架炮了,炮台上的清军士兵也都增加的快挤不下了。虽然来广州的官员都不想开战,但是在战争开打之前,不尽力布置下防御措施,那道光帝非把他生吞活剥啰不可。
说的具体点,珠江口到广州城沿岸构筑了大大小小几十座炮台,共安置各类大炮上千门,广东的兵力也达到两万多人。这样的兵力和武器配置,在大清国的所有省份中,都是很少见的。
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双方攻守的第一个焦点,被定在了虎门,清军在虎门布置有重兵和炮台,英国人想进入珠江,虎门是必经之地。
囿于清军大炮射程较近,清军的防御工程全部根据大炮射程布置。
如果把珠江口比作一个瓶子,大角炮台和沙角炮台就是瓶口。这两座炮台的大炮,根本打不到江心,所以这两座炮台就像官府门口的两座石狮子,象征性比实际作用更大。但它们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敌方军舰一到,他们首先发现,迅速向纵深友军发射信号,提前做好战斗准备。
到了虎门附近的江面,江中心刚好有两座小岛,名曰“上横档岛”和“下横档岛”。这简直就是一块天然的防务要冲,清军在上横岛以及两岸的江边设置了七座炮台,总共安放180门大炮。为了调动军心,广东官府开出非常高的赏金,凡拿了英夷人头者,可以用人头换现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清军摩拳擦掌,士气如虹。
1841年1月7日,英军三艘军舰首先开到沙角炮台正面,突然炮轰清军炮台。清军防守部队开炮还击,可是清军大炮射程不及英军大炮,清军发射出去的炮弹根本够不着英军军舰,完全形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就在双方炮战正憨的时候,英军使出了第二招杀手锏。两艘满载1500名英军士兵的运输船,绕过沙角炮台四公里,在清军没有任何防备的穿鼻湾登陆。这支英国陆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领了沙角炮台背后的山岭。
英国陆军将野战炮架在山顶上,居高临下向清军炮台轰击。清军沙角炮台遭到英国海军和陆军的前后夹击,伤亡惨重。在守军副将陈连升战死后,剩下守军四散逃亡,沙角炮台失守。
曾经大清国朝野上下都认为,这帮红毛蓝眼的洋鬼子在陆地上打仗不行。但是这一次沙角炮台争夺战,英国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仅海战很强,而且陆战更强。英国使用了典型的海陆两军配合的钳形攻势,他们已经具备了近代军队的特征。而战术呆板的清军,只知道一味死守,更可悲的是,他们连守都没有守到点上,这岂不是败亡之道又是什么呢?
但是由于大清国长达上百年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遇到巨大失败的现实面前,根本无法理解英国军队强大的实质在哪里。道光皇帝远在京城,他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工业革命,他更不可能知道工业革命下英国的军舰大炮是自己大清王朝根本无法比得了的。在道光皇帝的脑子里,打了败仗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前方主帅无能。
琦善相对于主持浙江军务的伊里布就老实得多了,他如实向道光帝汇报了英军舰炮的强大,士兵训练有素,大清国军队在各方面都没法儿跟人家比。但是老实人的真话就能换来一国之君的谅解吗?那是不可能的,道光帝龙颜大怒,你琦善无能就无能,连一群没有文化的蛮夷都打不过,还扯这么多理由,不要说那么多废话,你只需要打胜仗就行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