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2 / 1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 (2 / 10)
        蒙元吞金灭宋,使张炎一下子陷入贫寒的境地。生计问题有生以来第一次被提上日程,曾经在家中接济四方文士的张炎转眼间变成了乞食四方的角色,甚至不得不收拾起宋朝遗少的节操,北游燕赵,在元大都(今北京)谋了份抄写佛经的差事。那是蒙元政府主持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召集文人墨客,以金泥缮写佛经,全部工程耗费黄金三千二百四十两。有人借着这项工程向新朝表白忠心,因此混到了一官半职,张炎却在工程结束之后匆匆南返,从此以遗民姿态在家乡临安度过了不甚宽裕的后半生。

        张炎擅长填词,与周密、王沂孙、蒋捷并称“宋末四大家”。他的词集题为《山中白云词》,清人陈兰甫为《山中白云词》题诗说:“无限沧桑身世感,新词多半说渊明。”陶渊明成为张炎的指路明灯,正如陶渊明不仕刘宋,张炎亦不肯屈事蒙元。这样的人生与李煜很有几分相似,只是张炎在亡国之后虽然恃才傲物的性情依然不改,填词抒怀却不比李煜那般明白直露。所以张炎总算是活了下来,尽管活得一点都不舒心。

        |4|

        宋亡之前,张炎过着标标准准的贵公子生活,广交文友,结社赋诗,简直像是纳兰性德的前身。他是西湖吟社里最耀眼的明星,以一首《南浦·春水》成名于词坛: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虽是长调慢词,却几乎全用白描的写法,只有结尾处用到两则典故,还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典故。“茂林觞咏”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兰亭宴集,在当时是何等的风流雅事,却早已风流云散,仅供后人从文章中缅怀凭吊,西湖吟社日后又何尝不会令人生起同样的感伤呢?“前度刘郎”两句从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化出,满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的唏嘘感慨。这时候或许还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又何曾想到竟然真的一语成谶呢?

        转眼间山河易主,物是人非,张炎再游西湖,一首《高阳台·西湖春感》写出了与青春时代迥然不同的味道: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注释标题韦曲:唐代长安城南地名,是诸韦聚居之处,这里代指临安豪门居所。斜川:在今江西星子、都昌二县。陶渊明有《游斜川》诗,叙其与邻居好友在此游览赋诗的经过。这里以斜川代指西湖宴乐之地。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已经暮春时节,西湖的暮色里,词人生出几许惜春的情绪。蔷薇花开,标志着春天的尾声,西泠桥畔早已是荒烟笼罩了。旧时王谢堂前燕不知都飞向了谁家,曾经的风流繁华之地已满是青苔和蒿草。就连自来自去的鸥鸟也添了愁绪,哪还有旧日悠闲的风味呢?往事不能再提,不如掩上门扉,半醉半眠的好。莫开帘,生怕看到落花飞舞,生怕听到杜鹃啼血的哀鸣。

        整首词里,伤春惜春是实笔,亡国之痛是虚笔。到结句“怕听啼鹃”,虚笔刹那间落在了实处,将此前所有亦真亦幻的句子陡然唤醒。古蜀国的国君杜宇惨遭亡国之痛,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厉,啼到血出才会停歇。所以鹃啼早已成为代指亡国之痛的语码,是张炎这类孤臣孽子最易触绪伤怀的事物。

        |5|

        清代词坛,对张炎的追捧也算蔚然成风,尤其是朱彝尊开创的浙西词派,号称“家白石而户玉田”,人人皆以姜夔、张炎为榜样,但是,或多或少总还夹杂着一些批评的声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