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 (3 / 10)
周济对两宋词风有过一个归纳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宴会上歌女需要演唱新词,士大夫便会随手填写,毫无真情实感,仅为应付场面;文人结社,往往以诗词为游戏,命题限韵,你方唱罢我登场,《红楼梦》里的海棠诗社就是在模仿这种活动。张炎热衷于诗社活动,只这一点上就已经落了下乘。
周济还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张炎天资不高,专靠雕琢功夫取胜,装头作脚,处处妥当。如《南浦·春水》之类的作品,只是依韵脚凑出来而已,毫无脉络,却反而脍炙人口,看来这些读者都是些耳食之辈啊。也有一些作品看似清新可喜,却耐不住细读。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还说,张炎之所以最受近人尊奉,只因为他的词写得太小家子气,只在字句上用力。这样的词,虽然字字珠辉玉映,无可挑剔,但也只是徒有其表罢了,唯一的好处就是易学。
周济对张炎词的批评,一切缺点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乡愿”二字。王国维本章的议论应该就是从周济对张炎的评语里引申出来的。
张炎确实不是天才型的词人,他的词也确实有周济和王国维所说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张炎的词真就写得很差,毕竟周济和王国维的评语只是在第一流的高手里吹毛求疵而已,就像我们说贝多芬的音乐不如巴赫那般收放自如、丘壑浑成,贝多芬就算真的比巴赫差出好几个层次,也依然不失为古典音乐中的第一流人物。
王国维最推崇天才型的词人,李煜就是典范。一个资质尚可的人哪怕勤学一生,也无法学出李煜词的样子,因为他的很多立意凡人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但张炎的词只要花上几年工夫就可以学得有模有样,因为张炎最缺乏的就是新奇的立意,而章法与修辞只需要经验的积累就足够。以个人经验论,我自己就可以写出张炎这样的词,但绝不会妄想去学李煜。
|6|
张炎偶然也会闪现出吉光片羽的天才灵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晚唐诗人崔涂有一首《孤雁》,其中有“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的描写,熟悉这首诗的人不会觉得张炎写出了多少新意,只除了“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鸿雁传书是所有人都熟悉的掌故,那是苏武被匈奴扣留时,汉朝使者向单于诈称皇帝在上林苑射猎,猎得一只南飞的大雁,雁足上系有书信,叙说苏武在北地牧羊的事情。单于无奈,只得释放苏武回国。大雁成群迁徙,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失群的孤雁排不成队形,便被词人比喻为“写不成书”;而孤雁形单影只,高飞时只是天空上的一点,却还要为人传递消息,便被词人比喻为“只寄得、相思一点”。当读者以为这首词或是在写情人间的思念时,词人随即道出“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是孤雁的因循耽误了苏武在北方的酷寒中向南方故友传递心声的渴望。联系张炎所处的时局,便知道这孤雁身上所承载的相思究竟有怎样的分量。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这是张炎的所有词作中最受后人推崇的名句,因为它以新颖的修辞写出了巧妙的新意,使后人再难措手。而即便是这样的句子,新意主要也是建立在修辞上,而不是建立在纯粹的内容上。
|7|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