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2 / 2)
苏轼的词,有文人气的旷达;辛弃疾的词,有武人气的豪迈,稍稍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得出来。辛弃疾也有一首《念奴娇》,主题也是登临怀古,写作的时候也是处在政治生涯的低谷,换言之,无论从背景还是表现形式上说,这两首《念奴娇》可以说是高度相似的,而差异也一目了然: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注释标题虎踞龙蟠:诸葛亮曾说建康一带的地形“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注释标题喷(fèn):吹奏。霜竹:竹笛。竹笛一般由经霜之后的竹子做成,故称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注释标题杯中绿:酒。“绿”通“醁”(lù),美酒名,即醽醁(línglù)。。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这首《念奴娇》的题目是“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史留守致道,即史正志,字致道,时任建康(今江苏南京)行宫留守,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好友。赏心亭是当地名胜,登亭可以俯瞰秦淮美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这是辛弃疾渡江南归的第七年。七年来,辛弃疾矢志北伐,却发现南宋朝廷一派主和的声音,完全不是自己年轻时在北方所幻想的那个样子。朝廷给了他一个建康通判的闲职,对于这样一位锐意进取的豪杰而言,这样的公务生涯简直就是一种慢性自杀。登上赏心亭,却寻不到半点赏心乐事,只有凭高吊古,在对古代风流人物的想象里纾解心底那份郁郁寡欢。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故意说是“闲愁”,只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自嘲。放眼四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建康空有虎踞龙盘的地势,而在这里建都的王朝却走马灯一般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只有自然风光依旧,“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看远处的水面上“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心随帆远,忽然被笛声惊回。
下阕转折,“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这几句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是东晋有名的风流雅士,于孝武帝时出任宰相,但晚年颇受猜忌,于是隐居东山(会稽山)。某次孝武帝设宴,谢安列席,同时列席的大将桓伊是当时的音乐名家,当场为孝武帝演奏一曲《怨诗》,其词句有“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忍不住潸然泪下,孝武帝也不禁露出愧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这两句继续谢安的故事:谢安未被孝武帝猜忌、疏远之前,曾以宰相的身份主持国政,派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抵御前秦苻坚的入侵。谢玄以少胜多,击溃苻坚大军,此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当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看过捷报之后全然不动声色。客人迫不及待地问他战况究竟如何,谢安直到把这一局棋下完才漫不经心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辛弃疾以自嘲的语气反用其意:破贼的事情就交给后辈来做吧,我还是每天在棋局之中消磨岁月好了。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无人能看懂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岁月将暮,年华渐老,难道只有在酒杯里耗尽余生吗?“宝镜”用唐人李濬《松窗杂录》的故事:秦淮河有一个渔夫网到了一面宝镜,可以照见人的五脏六腑,渔夫大惊失色,宝镜失手落水,再也找不到了。辛弃疾所谓“宝镜难寻”,一来感叹自己的心迹无人可以体察,二来宝镜的故事恰恰就发生在秦淮河,非常切题。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结尾视野忽然拉远,以江头几乎掀翻屋宇的波浪暗示出时局的动荡不安。原来词人无论发尽多少牢骚,终归还是不能扭转对天下兴亡事业的一往情深。
我们看辛弃疾这首《念奴娇》,只有沉郁,没有旷达。他读过的道家典籍并不比苏轼更少,然而情之所钟,再如何故作旷达之语,也不可以折下英雄的腰杆。读辛弃疾的词,这正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4|
若没有苏轼、辛弃疾的胸襟,却去效仿这两人或旷达或豪迈的词风,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而已。——王国维这样的见解,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的:第一,文学创作必须真诚;第二,文如其人,只有某样的人才能写出某样的文字。
事实并不尽然,因为文学创作也可以有“演技”。譬如演员,我们不能说某演员没有拿破仑的胸襟、气质就不能出演拿破仑,没有尼禄皇帝的深入骨髓的邪恶就不能出演尼禄皇帝。写作也是一样,高明的职业作家正如高明的职业演员,可以通过演技把自己巧妙地包装起来。当然,我不否认这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
王国维的时代还不存在这种问题,尤其是诗词,除了极少数的例外,还没有迎合某一个目标客户群来牟利的需要。在对文学满怀真诚的人士看来,文学天经地义就是一种纯粹业余的东西。,,,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