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1 / 2)
        第四十四章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1|

        本章继续讲豪放词之难学处。一般认为宋代豪放词有两大高峰,一是苏轼,一是辛弃疾。但两人的豪放风格各是一类:苏词旷达,是文人气的旷达,再豪放也不失文人本色;辛词豪迈,是英雄气的豪迈,哪怕修辞再巧妙,哪怕用典再丰赡,哪怕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职业文人望尘莫及,终归是一派武夫口吻,是持金戈、驾铁马的丈夫气概。清人谭献《复堂词话》这样讲过两人的区别:“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弓刀游侠。”

        苏轼的豪放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有余。黄州城外有赤壁矶,是文人游赏之地,却不是三国时的那个赤壁战场。文学创作并不在乎历史考据是否过硬,苏轼也只是借赤壁之名发一下思古之幽情罢了。

        这首《念奴娇》的拥趸酷爱词句里的旷达意境,苏轼也确是凭着老庄哲学的旷达精神来度过一个又一个事业低潮期的。遥想赤壁之战,周瑜是何等雄姿英发,但那又如何呢?有多少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时间的波涛淘洗净尽,正如有多少庸碌之辈也在时间的波涛中被淘洗净尽一样,自己是成就与周瑜一般的丰功伟业,还是索性贬死在这小小的黄州,究竟又有多大的区别呢?人生如梦,每一个梦在永恒的江流与明月面前都渺小得不堪一击,谁又晓得醒来之后究竟会看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2|

        几乎可以说正是苏轼这一类词的出现为宋词指出了豪放一途,而“正统”的填词者却每每为之蹙额。宋人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曾问一位擅长歌咏的幕士:“我的词比柳永如何?”幕士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您的词,需要有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话虽然是在奉承苏轼,然而词的本色,只属于十七八岁的女郎,只属于红牙歌板。更为要紧的是,任苏轼如何才华横溢,音乐却是他的短板,所以他的词虽然读起来旷达爽朗,唱起来却有各种别扭。

        李清照《词论》专门在这一点上批评过苏轼,说诗文虽然只分平仄,填词却要分出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否则便唱不出来。——今天的流行歌曲其实也在遵循着这些规律,所以给现成的歌词谱曲容易,给现成的旋律填词却难。初学者会误以为给现成的旋律填词,只要字数能对应上音符数就好,而真的这样填出词来,就会发现这样的词哪怕文采再好,一旦唱起来就难受。

        所以在李清照的时代,词坛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越是不通音律的人,就越是会走向豪放一途。沈义父《乐府指迷》专门谈到这个现象,说这些人往往拿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不羁来为自己的荒腔走板遮羞。

        这毕竟也是人之常情。在今天的古诗词爱好者里,除非在极少数名校的中文系里接受过专业诗词格律的训练,否则几乎都对音律不屑一顾。即便是格律简单、仅有平仄之分的律体诗,创作者也会以“心声不该受到任何格式的束缚”这种理由将它写成字数齐整的自由体,读起来便完全没有了抑扬顿挫的美感。

        或许应该感谢词的唱法的失传,词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字艺术,苏轼被李清照所讥讽的那些缺陷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3|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