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2 / 4)
小词写得如此巧妙,立时博得了满堂彩声。钱惟演当下令那名官伎向欧阳修斟酒致谢,并批示以公款偿付钗价。而我们细看这首《临江仙》,背景不过是一段轻浮的暧昧私情,虽有七步成诗的急才与妙语,终归不过是一幅仕女画小品而已,再无更深的意思。品格何在呢?就在于它终归是一幅仕女画小品,而没有柳永“奶奶兰心蕙性”那种市井春宫的味道。
|3|
但欧阳修也有纯粹的活色生香的艳语,再看不出其中有半点品格,如《夜行船》:
轻捧香腮低枕。眼波媚、向人相浸。佯娇佯醉索如今,这风情、怎教人禁。
却与和衣推未寝。低声地、告人休恁。月夕花朝,不成虚过。芳年嫁君徒甚。
这首词描绘一对小夫妻的枕上风情,实在写足了那种欲拒还迎的色情挑逗。只有将它放进“三言二拍”里而不是放进欧阳修的文集里,才会使违和感彻底消失。
欧阳修还有一首载有“洛丽塔”情结的《望江南》,正是这首词为他招致一场耸动京城的绯闻官司,还造成了中央政府人事格局的一次洗牌: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首词看似无非寄托了对一名少女的小小情怀,却牵引出当时最受瞩目的一场风化事件,丑闻的主角竟然就是已经位高权重、道德文章为一代师表的欧阳修。
事情是由开封府审理的一起通奸案开始的:欧阳晟的妻子张氏与男仆私通,事败见官之后,或许是由于恐惧过度,除了对奸情供认不讳之外,竟然还供出了婚前的一段不伦之恋,说自己小时候寄住在舅父欧阳修家,和舅父很有一些暧昧。
那时候的欧阳修已是官运亨通、名满天下的人物,所以张氏的供词简直在舆情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欧阳修被迫做出自辩,除了鸣冤之外,还交代出这个外甥女其实和自己并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请世人不要妄作**方面的揣测:张氏的母亲确实是欧阳修的妹妹,但她续弦于张龟年,抚养着丈夫与其前妻的一个女儿;后来张龟年早故,欧阳氏便带着继女投奔兄长;待这女孩子长大成人,欧阳修便以舅父的身份主婚,将她许配给了自己的堂侄欧阳晟。来龙去脉就是如此这般,那等刺激群氓肾上腺素的丑事纯属捏造。
欧阳修自辩的重点是:这个外甥女随着继母到自家寄住的时候才只有七岁,任自己再如何风流俊赏,难道会和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发生什么吗?欧阳修聪慧过人,的确抓住了问题的重点,简直没有给对手留下任何可以反击的余地,而所有人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面对这样的辩词,有个名叫钱勰的官员冷冷笑道:“七岁不正是学簸钱的年纪吗!”
簸钱是一种赌赛游戏,曾是唐代的宫女间最流行的一种排遣寂寞的方式。游戏极简单,只消各自将手中的一把铜钱摇晃几下,抛在地上,以正反面的多寡决定胜负。欧阳修那首词里,“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岂不是说当那个小女孩在庭院里调皮簸钱的时候,他这个身为舅父的人便已经暗自动心了吗?“何况到如今”,簸钱时便已动心,何况她忽忽已到了十四五岁的青春年纪呢?
一首《望江南》终于将欧阳修逐出朝廷,外放滁州,后人因此得福,得以读到《醉翁亭记》这样精彩的散文。但是,就词论词,也许这首词真的与欧阳修的外甥女毫无干系,但无论如何,词中的“洛丽塔”情结到底昭然若揭。这样的词,至少以古人的标准来看,总不能算是“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