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3 / 4)
        |4|

        秦观的词,亦不乏纯粹的艳语,如《河传》:

        恨眉醉眼。甚轻轻觑着,神魂迷乱。常记那回,小曲阑干西畔。鬓云松、罗袜刬。

        丁香笑吐娇无限。语软声低,道我何曾惯。**未谐,早被东风吹散。闷损人、天不管。

        云情雨事,只差一步就要写得露骨了。而且既无寄托,亦无格调,不似恋情,却似奸情。比之李煜“刬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后者的遣词造句显然大胆得多,却写足了热恋的感觉,并不令人觉得龌龊。前者譬如一部不甚暴露的**,后者譬如一部出现全裸镜头的文艺片。再如秦观的一首《浣溪沙》:

        脚上鞋儿四寸罗。唇边朱粉一樱多注释标题一樱多:红唇略略大于樱桃。。见人无语但回波注释标题回波:回眸。。

        料得有心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何。今生有分共伊么。

        词的上阕已是**裸的官能描写,下阕“料得有心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何”,化用李商隐《席上赠人》“料得也应怜宋玉,只应惟事楚襄王”。以宋玉自喻,以楚襄王喻歌女的主人。意思是说:想来这位歌女已对自己心生爱慕,只是碍于主人,没法投向自己的怀抱。最后毫不掩饰地感叹“今生有分共伊么”,简直是在恳求主人割爱,将这名歌女赠予自己了。

        |5|

        周邦彦,字美成,别号清真居士,生于宋仁宗时代的钱塘(今浙江杭州)。周邦彦自幼便有些轻佻,所以他虽然博览群书,是个勤学上进的少年,家乡人却总也看不惯他。

        大约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周邦彦游历汴京,恰逢朝廷增加太学生名额,他便借着这次机遇进入太学读书,与许许多多家境并不优裕的子弟一样希望以知识改变命运。

        机遇再一次鬼使神差一般地降临了:元丰七年(1084),宋神宗视察太学,数百名太学生施展浑身解数,纷纷撰写**、**的文章,希望能够赢得皇帝的青睐。周邦彦精心构思,写下一篇万余言的《汴都赋》,以华丽的辞藻与繁复的典故远超同侪。最醒目的是,文中有许多古雅的生僻字,以至于当右丞李清臣奉命于迩英殿上高声诵读的时候竟然结结巴巴,很多字根本读不出来。宋神宗大为惊异,很快便擢升周邦彦为太学正。

        太学正是一个清闲的教职,大略相当于太学里的系主任,并不负担任何经邦治国、保境安民的职责。清闲的岗位,优渥的薪酬,稳定的职业生涯,这三者简直是轻佻性格的绝配。周邦彦很快便成为汴京秦楼楚馆的常客,他结识的歌女也许比他教过的学生更多。

        软红尘里的缱绻缠绵激发了周邦彦无限的创作热情,更何况他还是一位妙解音律的天才。于是他不断地填词、作曲,将歌女们真挚的爱慕与职业性的笑容照单全收。于是,在汴京歌舞地的缱绻,离开汴京之后的缅怀,以及重返汴京后对人面桃花的重寻,构成了周邦彦词作的一大主题。

        周邦彦人生的顶点是在宋徽宗年间提举大晟府,这个职位大约相当于皇家音乐学院院长。宋徽宗毕竟是第一流的艺术人才,虽然对政坛人物的忠奸优劣彻底缺乏辨别能力,却对“同道中人”独具慧眼。周邦彦从此在大晟府填词作乐,坐上了御用文人的第一把交椅,并且幸运地死于靖康之变来临之前,不曾赶上那一场国破家亡的巨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