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1 / 4)
第三十二章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1|
“雅”与“郑”原本是音乐术语,前者为雅乐,后者则是郑国民谣。春秋时代,郑国和卫国是靡靡之音的发源地,而儒家鼓吹礼乐治国,音乐要承担道德教化的责任,自然对郑卫之音深恶痛绝。《论语》有记载说,颜渊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讲了几个核心原则,其中一条就是“放郑声,远佞人”,将郑国的音乐和奸佞小人等量齐观。
但人天生就能欣赏靡靡之音,而对雅乐的欣赏力却需要很多年的文化修养才能养成,所以越是低俗的音乐就越有流行的潜质。《礼记·乐记》有记载说,魏文侯向孔子高徒子夏求教:“我在正襟危坐欣赏古乐的时候总是很想睡觉,但对郑卫之音听多少都不会疲倦,这是怎么回事?”子夏从政治学的高度对魏文侯做了一场长篇大论的演讲,其实个中缘故无非是魏文侯的欣赏水准太低而已,并不需要什么其他的解释。
雅郑之别就是雅俗之别。王国维提出,词的雅俗“在神不在貌”,这个观点其实完全适用于任何一种文艺体裁。譬如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在我看来就属于貌雅而神俗;《红楼梦》则属于貌似俗而神雅(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地位太低的文学体裁,任何作品一概属于下里巴人,以至于著作权归属往往很难辨识清楚)。
|2|
词之雅俗,王国维认为欧阳修、秦观虽然也写艳语,貌似靡靡之音,但“终有品格”,属于貌俗而神雅;周邦彦写艳语,却是神貌共俗。两者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淑女偶有性情流露,冲破礼教羁绊,如梁祝故事中的祝英台,易男装,与男子同学,自由恋爱,虽然有这些“大逆不道、伤风败俗”的举动,人们却不会嫌她轻浮,反而会为她而感动。这是因为祝英台无论做出怎样的事来,本质上始终是一名淑女。
在王国维的这番论断中,“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作为一个抽象的命题并无任何不妥,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具体地以欧阳修、秦观、周邦彦为例却嫌太过轻率了。
欧阳修与秦观确实每有“终有品格”的艳语,如欧阳修《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注释标题傍:通“旁”。有堕钗横。
当时欧阳修刚刚入仕不久,很有点骄狂放纵的意思,屡屡迟到、早退,不将公务放在心上。某次上级长官钱惟演在后园设宴,欧阳修与一名绯闻官伎姗姗来迟。官伎辩解说:“因为天气酷热,便往凉堂小睡,醒来后发觉丢了金钗,遍寻不得,故此耽搁了时间。”钱惟演并不点破,却只道:“若得欧推官一词,我当偿付你的钗价。”
责罚者大有雅趣,被责者亦不失急才。欧阳修即席填写了一阙《临江仙》,将官伎失钗的情景点染得如诗如画。词意是说池塘上刚刚下过了雨,那雨景是温柔的:雷只是轻雷,雨只是疏雨。雨方停,小楼西角现出了一段明媚的彩虹,倚阑而立的人也许就这样痴痴地立到月亮升起的时候,陷入迷醉的情绪里无法自拔。那官伎小睡的所在最美,帘栊虽然垂下,却有燕子隔帘窥探,而那支失落的金钗,不就横在水精双枕的旁边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