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1 / 3)
        第十六章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1|

        词人是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言下之意是: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备赤子之心,只是随着年纪渐长、社会阅历渐丰,赤子之心便渐渐丧失掉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成年之后仍不失其赤子之心,李煜正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缺乏普通人的体验。所以治国则不晓得民间疾苦,填词却可以不受世俗的沾染。

        “赤子之心”在今天的含义已经很与古代不同。今天常常以这个词来形容爱国华侨,说他们对祖国母亲怀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然而在王国维那里,“赤子之心”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赤子”的本义是婴儿,初生婴儿全身通红,所以叫作赤子。赤子在中国古典哲学里是一个很玄妙的概念,《老子》第五十五章有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这段话是形容得道高人返璞归真的境界,所返之璞,所归之真,就是初生婴儿的状态,这是一种精神修养上的逆生长。婴儿有如下特点:毒虫不伤他,猛兽不咬他,凶鸟不搏击他;虽然筋骨很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紧;虽然还没有性意识,小生殖器却总是处于勃起的状态,这都是精气充沛的缘故啊;虽然整天哭个不停,喉咙却不会哭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啊。

        《老子》这段话其实很令人费解,试想倘若我们有足够的残忍心,将一个初生婴儿抛弃在荒郊野外,毒虫自然会吸他的血,猛兽自然会吃他的肉。无论这个孩子精力如何充沛,元气如何淳和,都不可能在毒虫与猛兽的世界里逃过一死。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道家总会将自然状态想得太美好,相信只要我们舍弃文明,返归质朴,那么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都会和谐无争;儒家总会将自然状态想得太残酷,相信若不是有圣人制礼作乐,那么我们看到的必定是一个充满争端、你死我活的社会。今天我们有了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和人类学知识,反观古代学术,会发觉道家与儒家各自走向了一个极端。但为了理解古人,我们必须暂时将现代学术置诸脑后,以一颗质朴的心以及满怀同情的理解来感受一下那些久远而蒙昧的认识。

        |2|

        历代解读《老子》,影响力最大的是曹魏时代的玄学家王弼。王弼对《老子》第五十五章的解释是这样的:赤子无欲无求,所以谁都不会冒犯,所以毒虫猛兽才不会招惹他。——这真是一个从未养过孩子的人才会有的见解啊。王弼是一位早夭的天才,如果天假时日,让他养上几个孩子,恐怕他就会被赤子们的欲求搞得应接不暇了。

        当然,王弼的理解完全合乎道家思想的一贯性,但如果李煜真如王国维所言“不失其赤子之心”,又怎会招致赵匡胤这头猛兽的伤害呢?

        儒家也提出过“赤子”的概念,《孟子》有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显然是王国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一语最直接的本源,只是“大人”被替换为“词人”罢了。

        对《孟子》这一语应当如何理解,考虑到王国维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最有必要参考一下朱熹《孟子集注》的看法。在朱熹看来,孟子所谓“大人”,约略就是圣人:大人之心,通达万变;赤子之心,纯真无伪。两者貌似截然相反,然而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因为他不会堕入物欲,于是保全了与生俱来的那份纯真,而由此扩而充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达到做人的极致。

        朱熹对《孟子》的解读看上去并不比王弼对《老子》的解读更加令人信服多少,但毕竟《孟子》这段话独立成章,没有任何上下文可以让我们参照。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给出过极尽详细的考证,引《尚书》《荀子》《说苑》为证,认为所谓“大人”是指统治阶层,“赤子”形容平民百姓,孟子的意思是统治阶层治理百姓应当有父母爱护婴儿之心。婴儿实在太过弱小,《老子》那些夸张描述全不可靠,只有照顾到无微不至的程度,婴儿才可以健康成长,统治阶层对百姓正该如此。

        焦循的考证长篇大论,我在这里很难尽述,只能说以我的个人判断而言,更加倾向于焦循的意见。在焦循的意见里,赤子是孱弱无助的,任何一点小小的伤害都承受不起,需要人们的呵护备至。这样的赤子,倒真是一副李煜的模样。

        |3|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