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7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7 / 7)
        宋人蔡绦《西清诗话》载有这首词的来历:当时南唐已亡,李煜“一旦归为臣虏”,在赵宋都城汴京过着被软禁的日子。每次朝觐宋太祖后,最禁不住怀念江国,更念及妃嫔散落,郁郁寡欢,于是写下这首词自伤自怜。

        上阕写五更惊梦的样子。五更是凌晨三点到五点的时间,本该是入睡最沉的时候,词人却醒着,似乎是被帘外的潺潺细雨声惊醒,似乎是被春光将尽时的夜寒冷醒,似乎要怪天气太阴、被子太薄,然而不是,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是梦里又回到金陵,回到曾经有雕栏玉砌的江南国土,回到“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的盛宴,在片刻贪欢之后便是陡然的心惊。

        帘外是春意阑珊,江南何尝不是国运阑珊,自己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同样在阑珊凋萎中。罗衾为什么耐不住五更的寒意?因为这寒意是从心底来的,是命运压在自己身上的,是无论如何也抵抗不了的。

        上阕是感性的、直接的痛,下阕是理性的、反思的痛: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起来披衣远眺,本想纾缓一下情绪,却油然生出了故国乡关之思,所有的慨叹都化作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命运就是这样,像流水,像落花,无可挽回。“天上人间”四字最是精彩,最见出诗歌语言“歧义空间”的魅力: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和上一句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设想出很多种解释,生发出很多种感慨,而我们的解释与感慨越多,也就越发能够感受词人那种百味杂陈却难以言表的复杂心绪。

        周济评价李煜“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王国维评价李煜“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其实谁都没有说错,都说中了李煜词艺的一面,只是王国维说中的那一面更加探及本质。当然,这还不是全部的本质,因为它难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宋徽宗与李煜有极其相近的人生经历,也有极其相近的文艺才华,为什么宋徽宗在国破家亡、归为臣虏之后完全不及李煜眼界之大、感慨之深呢?

        道理其实也简单:李煜比起宋徽宗,虽然同属昏君,却实在是一个天真的昏君,人们对李煜并没有太多的谴责,正如人们不忍心去责备一个弄坏了玩具、搞脏了浴室的孩子。

        附记:帝王之泪与百姓之泪

        帝王的泪水总会赢得人们更多的同情,这实在是人类的天性使然。后人同情李煜,但很少有人念及李煜治下的那些不堪重负的南唐百姓;正如后人崇敬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但倘若这些崇敬者当真了解那些丰功伟绩背后的百姓生活,一定没有谁愿意去做这位千古一帝治下的子民。

        白居易《长恨歌》写唐玄宗与杨玉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千家争诵,罕有人会有金人高有邻《马嵬》那样的视角:

        事去君王不奈何,荒坟三尺马嵬坡。归来枉为香囊泣,不道生灵泪更多。

        清代袁枚也有一首《马嵬》绝句: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千百万生灵之泪,石壕村夫妻之别,在唐玄宗与杨玉环美丽爱情故事的光彩下注定黯然失色,这虽然有点荒谬,却并不令人意外,正如今天明星们发布在微博上的自作多情的一点点忧伤总是会轻易打动无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审美的各种原理,归根结底都是源于人类共通的心理结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