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4 / 6)
《渔家傲》句句押韵,以去声韵脚一韵到底,自有一种萧瑟苍凉的味道。这首词意境太悲,是在边城的秋色里感叹离家万里而功业不就,自己已然熬出了白发,将士们则在无眠的夜晚流下思家的泪水,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够太平还乡。
|7|
填词只是士大夫的余事。对于范仲淹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更属余事之余事。范仲淹的词作在《全宋词》仅存五首,偏偏这五首皆非凡品,还很有革故鼎新的意味。
这五首词在词牌之下皆附词题,当下这首《渔家傲》的词题是《秋思》。词题虽然不很起眼,词牌之下附上词题的这种形式在词的发展脉络上却很有一番划时代的意义。词牌原本只标记某种特定的曲调,词的内容也无非是花前月下、春愁秋怨,而当内容跳脱出花前月下、春愁秋怨之后,便有必要像写诗一样拟一个切合内容的题目。这便意味着词的内容更加私人化了,意味着五代年间《花间集》所开创的填词传统向着士大夫的格调发生了一个转向,开启“以诗为词”的先声。
在范仲淹之前,只有边塞诗而无边塞词。词,原本是酒席筵上让歌女唱来助兴的东西,偏偏边塞只有凄风苦雨,没有莺歌燕舞,填词只能供词人自己弹铗高歌而已。这正是一首弹铗高歌的词,得不到少年歌女温润歌喉的浸润,只供给范仲淹自己苍凉而老迈的嗓音。
“塞下秋来风景异”,边塞风光全然与中原不同,当秋风乍起,高天雁阵南飞,那是“衡阳雁去无留意”。古人相信衡阳是大雁南飞的终点,所以衡山最高峰名为回雁峰。王勃《滕王阁序》有名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早已经将衡阳确立为北雁南飞的文学符号。
当雁阵飞尽,似乎带走了边塞上最后的一点生气,只有“四面边声连角起”,各种只属于边塞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向人涌来,最令思乡的人不堪忍受。所谓边声,也早已是一个文学符号了。传为李陵所作的《答苏武书》这样写过:“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这篇文字为“边声”赋予了去国怀乡的伤感,而回望乡关,却只见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那是群山层叠、长云低压、夕阳西下、孤城闭锁的景象,一座小小的边城囚禁着多少在无望中思乡的人。
乡愁无法排解,只有借酒浇愁,于是“浊酒一杯家万里”。拦阻行程的并非什么泛泛的宦游或羁旅,而是“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即燕然山,今天蒙古国的杭爱山,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纪功,这一战几乎彻底平定了数百年来的匈奴之患。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甚至在后来的三四百年间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匈奴残部被迫向西迁徙,推动了欧洲版图上马不停蹄的民族大迁徙,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覆灭。回顾燕然山上的那块纪功石,分明是世界棋盘上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当然,范仲淹并不晓得远在欧洲的事情,而燕然勒石早已成为令一切戍边将帅最为渴慕的神话,尤其在西夏适逢强主而大宋王朝偏偏在右文偃武的基本国策里萎靡了战力的时刻。边城萧瑟,耳畔是羌管悠悠,眼前是寒霜满地,折磨人无寐的不仅是浓浓的乡愁,更有对国运的担忧。或是无情的岁月,或是多情的忧思,催出将军头上的白发,催落征人眼中的泪水。一首词便这样收尾,悲凉的情绪忽然升华为悲壮的家国情怀。
|8|
今天的宋词选本每每不会漏选这首《渔家傲》,这是因为时代的审美风气变了,若在古人的眼里,这首词毕竟不太像词。譬如清代开启常州词派的一部极有影响力的唐宋词选本,即张惠言、张琦兄弟的《词选》,仅录范仲淹一首婉转伤情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张惠言的外孙董毅编辑《续词选》,当世知名,于范仲淹也仅仅选了一首同样婉转伤情的《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即便从范仲淹当时的身份来看,写出《渔家傲》这样的词似乎也不合宜。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记有一则趣事:范仲淹几首《渔家傲》流传之后,欧阳修讥之为“穷塞主之词”;后来名臣王素出镇边关,欧阳修特意以《渔家傲》词牌填词赠别,词中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尽是一派预祝战功的官场话,但欧阳修别有所指地说:“此真元帅之事也。”
欧阳修以诗词文章名世,但这首《渔家傲》从不见有选本收录。有鉴于满篇平庸空泛的官场套话,被后人遗忘自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欧阳修显然不会介意,因为在他看来,在这样的场合,只宜于写这样的词句。
欧阳修其实在暗示这样的意思:词的创作理应合乎身份和场合。如果你是一个单纯的词人,自不妨尽情追求艺术效果,尽情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慨;但如果你是国家大臣、镇边主帅,你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莫不关乎三军士气、国家兴亡,那么你就应该远离那些悲凉愁苦的调子,无论它们是否来自你的真情实感,无论它们达到了多么高超的艺术造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