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2 / 6)
李白的诗词如何胜在“气象”,王国维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为例,断言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亦即李白这八个字已经将登高咏怀这一个诗歌类型写到极致,任后人再如何登临、再如何咏怀,也没办法更上一层楼了。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出自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著作权归属其实并不明确,但因为它是如此出色,以至于在感情上人们总愿意相信它是李白的作品。不过,感情上的判断并不尽是感情用事,吴梅认为“太白之词,实冠古今,决非后人可以伪托”,这个判断依据其实就是从“气象”来的,亦即吴梅在这首词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李白特有的气质,而这样的气质断非他人可以冒充。
王国维并未深考著作权的问题,毕竟这于美学无关紧要。所以我们只需要关注这首《忆秦娥》究竟好在哪里。这首词虽然短小简单,却很容易使人误读,各家注本每每做出误释。误读与误释的症结正出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一句,因为它确实气象高迈,以至于人们不自觉地便将它当作怀古之作来理解了。然而事实上,这是一首闺怨词。无论其字里行间是否别有寄托,仅仅从题材上看,它确确实实就是以闺怨为主题的。
|4|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首句即用典:秦穆公时有一位名叫萧史的男子,雅擅吹箫,能以箫声招来孔雀与白鹤。秦穆公之女弄玉爱慕萧史,两人遂结为夫妇。婚后的生活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夫唱妇随,萧史每天都教弄玉凤鸣之法,数年之后,弄玉果然能够以箫声模拟凤鸣,引凤凰来止其屋。于是秦穆公为他们修建了一座凤台,萧史与弄玉居止其上,数年不下,终于在某日一同随凤凰飞去。秦人因此在雍宫营建凤女祠,祠中时时有箫声隐现。
这是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的一则传说,后来常被文人们用作夫妇和谐的典故。词牌《忆秦娥》,秦娥原就是指弄玉的。萧史与弄玉的箫声里只有无限的幸福,但“箫声咽”,有多少两情相悦,有多少缠绵缱绻,都已在凄咽的箫声里成为伤感的回忆;女子孤单单守在妆楼,梦断时只有月亮相伴。
思念中的爱人身在何方?不知道他究竟身在何方,只记得“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每一次的送别都是最令人心碎的记忆。
灞桥也有过一段和秦穆公有关的故事,却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秦穆公荡平西戎,为了夸耀自己的武功,改滋水为霸水,将水上之桥称为霸桥。后来秦始皇一扫**,亲自东出霸桥送大将王翦兴兵伐楚;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出降刘邦,也在这霸桥之畔。当时刘邦、项羽在军事文书里一概黜落秦王朝的夸美之字,将“霸桥”改称“灞桥”,秦王霸业竟也真的就此终结。及至汉帝国定都长安,凡东出函谷关、潼关,必从灞桥经过。灞水多植垂柳,“柳”谐音“留”,故此亲友们每每就在这里折柳送别,渐渐相沿成俗,至唐而依然。
词的下阕以“乐游原上清秋节”将视角一转:清秋节即清秋时节,乐游原本是汉代的苑囿,位于长安南郊,在唐代成为长安人的游览胜地,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是在乐游原上发出的感慨。这是一处高地,可以俯瞰整座长安城,俯瞰汉代宫阙与陵墓的遗迹。这一个清秋时节,她在乐游原远眺,视线尽头的延长线上,自然是远行而不知归期的爱人。他若回来,自会踏上远方那条咸阳古道,而古道上非但不见他的身影,甚至没有哪位信使带来他的书信。“咸阳古道音尘绝”,无限怅惘之下,她的视线再向远推,视角继续扩大,只见“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汉代皇陵苍凉伫立,生之孱弱与死之沉重如何不在这样的景象里压垮一颗思念的心呢?
|5|
诸家注本解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说词人在叹息古道不复,哀悼安史之乱;有说词人在伤今怀古,寓托深远。这首词的确像是咏史,却实在是写闺怨的。将闺怨词写出这种苍凉而非幽怨的味道,在古典传统中确实另类了些。而我们只要依循闺怨主题理解全篇,自会发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对应的是“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前者是对后者的一层递进,荡漾出韶华容易去、岁月催人老的情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