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鲁朗草原听植物对话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在鲁朗草原听植物对话 (2 / 3)
        离吃饭还有一些时间,趁太阳还挂在帕隆藏布拐弯处,我挎着相机来到十**下。

        自2005年决定自驾游西藏以来,我对西藏的人文地理进行了大量收集与了解。在从芒康山至通麦700公里的天险路段中,通麦十**成为了我心头的一盏明灯。

        纪念碑全用花岗岩雕成,它的基座由5台石阶组成,十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在推着一辆满载货物的解放牌军车,一步步往前进。车子前方,3个战士正在掀开巨大的坍石。纪念碑主体高高地垛在车箱上,上面携刻着“无限忠于***川藏线上十**”红色字样。碑座上的碑文为:

        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汽车第十七团三营十一连、十二连车队运送战备物资进藏,行至318国道帕隆山塌方险区时,烟雾沉沉,石块纷飞,前进受阻。为按时完成运输任务,该营副政治教导员李显文等十位同志,以山崩地裂无所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慨,深入险区排石探路。此时罕见的山崩发生了,帕隆山从700米高处铺天盖地坍塌下来。正在排石探路的李显文等十同志不幸光荣牲牺。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发布命令,授予李显文等十位烈士“无限忠于***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荣誉称号。他们是:汽车第十七团三营副政治教导员李显文,十一连连长杨星春,十二连副连长陈洪光,十一连副政治指导员程德凤,十二连副政治教导员谭仁贵,排长曲月伦,十一连班长李荣昌、副班长杨庆忠、战士李兴富、陈昌元。

        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永垂不朽!

        通麦天险只是川藏线上一个小小的缩影。李显文等10个官兵的遇难,也只是牺牲在川藏线上的无数生命中的一个小数点。1950年2月,10万筑路大军奔上雪域高原,为修筑这条天路,18军有上千官兵牺牲在318上。道路虽然修通了,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质结构,它一直处于活跃的运动期,地壳破碎,质地疏松,山体垮塌,路基陷落,冰川泥石流、雪崩频发,地质灾害年年不断。行驶在318上的车辆因驾驶不慎造成失事的其实并不多,更多的失事车辆都是由道路塌陷、山岩坠落、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在悬崖路上,正在行驶中的车辆甚至车队,往往转眼间便被坍塌的山体掩埋掉;在峡谷中,一辆辆涉水车往往猝不及防地被突然暴发的山洪或泥石流卷走。一辆辆车乃至整个车队转眼就无影无踪,一点痕迹都不留下。连筑路的推土机、装载机也被吞没。一座座水泥桥、钢桥被摧毁。在西藏境内被卷入江中的车,往往几天后会在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或怒江中出现其残骸,人的尸骨却无影无踪。

        眼前这座十**已经是重建的,原来的纪念碑建在通麦大桥头,它在2000年易贡湖暴发的那次大规模泥石流中连同大桥一起被冲毁了。当年受损的通麦兵站,如今已建成宽敞的花园式庭园,它就座落在纪念碑旁。一代代年轻的大兵将在这儿陪伴葬身于帕隆山下的十英雄英灵并继承英雄们的遗志,日夜守护着318。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上路了,在兵站门口接受了警察的安全检查,很快就来到帕龙河河口的通麦大桥。桥头有大兵把守,桥头两岸已经排着几辆车,车辆只准一辆一辆通过,限速5公里。这是帕隆藏布的右岸,桥下的易贡河在离钢桥不远处汇入帕隆藏布。易贡河来自帕隆山上的易贡湖,河上乱石遍布,有的河石棱角分明,伤痕累累,显然是被易贡湖引发的泥石流从山上裹挟下来的。易贡河最近的一次溃崩发生在2000年,9年的时光还没抹去泥石流留下的痕迹。9年前新架的钢铁大桥飞架东西,桥面只容一辆车通行。轮到6460通行时,我小小心心地把车速控制在5公里以内,尽管车速很慢,但桥身还是有点发晃。车轮下的木板发出一阵阵响声。我拿出事先就准备好的小卡片机,左手掌着方向盘,右手举起小相机把大桥拍下。我还把小相机伸到车窗口,拍下了易贡河入江(帕江)口。虽知这样偷拍对行车安全不利,也只有明知故犯了。

        通麦天险通常指的是通麦大桥——排龙——安久这一段河谷,其中从通麦大桥到排龙有14公里,名声狼藉的亚洲第一大滑坡——102滑坡群就在这路段内。通麦天险地处深谷,它右翼的帕隆山上悬挂着易贡湖,易贡湖北边有冰川冰湖。由于受印度洋影响,季风、暖流和水汽沿雅鲁藏布江通道北上,加速了易贡湖周边冰川、冰湖的消融,导致冰体崩塌,冰湖溃决,冰湖融水卷着冰体、冰碛沿山川、河谷扫荡而下,形成可怕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据统计,在雨季,通麦天险路段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次程度不同的泥石流。即使不是雨季,易贡河从通麦大桥注入帕隆藏布江后使帕江江水猛增。江水紧贴着318流向排龙,江水的冲刷和山壁滑坡左右夹击,使通麦大桥至排龙的14公里险路长年支离破碎,体无完肤,每年都有不少车辆在这儿失事。到了排龙,帕隆江虽然折头南下,来自鲁朗的另一条河——拉月曲河又由南向北扑向河谷,它往往以山洪的面目出现,继承了帕隆藏布对318的冲刷。318继续受到左右夹击,仍然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因而318通麦路段历来就被称为“死亡路段”。

        6460过了钢桥,往左一拐,沿帕隆藏布向排龙驶去。峡谷突然变窄了,沙石路面也越来越窄。天下起小雨。车子右侧是陡立的帕隆山,左侧是悬崖,路边没有任何拦护,悬崖下是暴躁的帕隆藏布江。帕隆山把一只只脚爪伸到江中,试图把江水踢开。帕隆藏布江怎受得了这种欺辱,它掀起激流,张大浪口,把大山的脚爪给吞噬了!失去了脚爪的支撑,帕隆山壁开始出现塌陷,残缺不全的路面,许多地方只刚刚够过一辆车。临江的一边由于是用沙袋或木头拼出的路基,已经被压得往外斜倾,车压上去就隐隐软闪。不久便堵车了。过通麦天险最忌讳的就是堵车。常言道: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排龙天险路段,往往车到山前断了路,你只得停下,等着修路队抢修道路。此时6460右侧的山壁是几十米长的坍塌面,沙石块还在陆续往下滚落。我把头伸出窗外往河边一看,山崖下,一队队筑路工人正在雨中施工,他们在用石块镶补悬崖失去的脚。石脚挡墙已码出一半,他们在往挡墙上码着沙袋。每码几层沙袋,路上的装载机就用钢爪从山坡上挖下一些沙石去作填充。20分钟后,装载机在滑坡面上推出1米多宽的半条路面,靠江的半条路面是由沙袋和填土拼出的。车子被放行。便道路面内高处低,6460一开上去就偏起身,我的身子也随之朝外倾斜。为安全起见,我让坐在我背后的老李赶快坐到副驾驶座后,让老朱老李来增加车子右侧的重量。车子用1档慢慢越过便道。悬崖下的筑路工人们仍在冒雨施工,他们脚下是暴躁的帕隆藏布江,江水随时都有可能冲毁路基工地,他们在施工中时时面临坠入江中的危险;他们身后是亚洲最大的滑坡带,山上随便塌下一方土都可以把他们掩埋;还有车辆从他们上方的便道驶过时对他们形成的隐患。从安全角度讲,我觉得此时他们应该暂停施工作避让,排龙天险如此凶险,它已经夺去许多人的性命。在这儿,人的生命十分脆弱,我们不妨作最坏的打算,车子一旦从便道上翻下去,或路基一旦被车子压陷落,可以避免或减少筑路工人的伤亡。

        雨还是下个不停,走了不到两公里,路面又出现塌陷,一道豁口完全斩断了318,山洪从山谷中扑出,穿过豁口注入帕隆藏布江。筑路工人们在豁口筑起三道石墩,用木头在石墩上搭起一座木桥。还好,木桥的跨度不大,承重不会有问题。等着过桥的车有10多辆,6460等了20多分钟才过了桥。

        来到一段相对开阔的谷地,陡立的帕隆山壁奇怪地后退了几十米,其实它是在这儿喘口气,因为从前方300米处,它又突然把魁梧的身子挤向帕隆藏布,把它象鼻似的陡崖伸到江中。灰蒙蒙的天空仍下着雨,地上一片泥泞,我们不敢多作停留,抽了支烟又接着上路。

        过了谷地,道路开始上坡。来到一堵坍方前,6460被交通武警拦了下来。原来,前方就是闻名遐迩的102大塌方,塌方路段大概有200米。长年不断的大滑坡把318深深埋在堆积如山的沙砾下。此时,沉积的沙砾上又出现一堆从高坡上溃塌下来的沙石,沙石堆形成一道道波状脊梁。沙石的尾端直插江中,像一条巨蜥的尾巴搅起阵阵浊浪。高高隆起的沙石堆上要是没有那两台推土机在作业,谁会相信318竟是从那儿通过。塌方堆像一条蛆虫那样凸起脊梁,两台推土机试图在坍方上推出便道,它们开足了马力,刚刚推开一堵沙石,山上又塌下新的砾石。雨下个不停,塌方被雨水浇得油亮油亮,更加活跃。几个回合后,两个钢铁巨人勉强在坍方上推出一条便道。6460被放行,它一驶上那40度坡的砾石堆便左低右高,但它高高昂起头。我的身子往后一倒,仿佛坐在太空舱里。我双目注视前方,看到的只有6460的引擎盖,引擎盖上方是阴雨绵绵的天。6460以1档的低速嘶吼着爬上第一堆砾石,前轮要开始下坡了,可我无法看到车前路况。车前到底有没有路?路上到底有没有坑?坑中到底有没有水?这一切我都看不见。我是第一辆被放行的车,我的前边没有“前车之鉴”,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开,安危听天由命了。车子在一片茫然中越过一座驼峰,车头骤然降低,车尾又高高翘了起来,推着车身驶入凹塘。山壁上的砾石在雨水中不断往路上梭,便道的内侧越来越高,6460不断往外侧倾斜,仿佛就要往江中梭!它咬着牙,把从坡上梭下的沙石一一踩在脚下。它摇去晃来,整个车身左低右高地驶过塌方地带。

        也许有人会问,当初修筑318通麦路段时为何不把它修宽一些。前面已经说过,这是地质因素所限。在通麦路段,你只要往山体掏进一寸,山壁就会从几百米高的地方开始往下塌,它哪怕只塌下一分厚的一层表皮,那表皮沙石也将在路上堆积成山。对这些堆积成山的砾石,你想清除它是不可能的,你清开一寸它就塌下一尺。你清开一尺它就塌下一丈。你只能在砾石上微微扒出一条便道,让车子骑着砾石通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