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分路扬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9章 分路扬镳
        晋文公在世一天,厉害角色秦穆公就没有可能东进一步,只能当小弟。秦穆公不着急,他有的是时间,晋文公再厉害,年龄毕竟大了,等吧!当时,齐国早已不是齐桓公的时候,齐楚争霸的历史已经掀篇,楚国没有了制衡力量,总想着北上。想当年,如果没有齐桓公,楚国的军队早已经兵临中原腹地。可怜的郑国处于中原腹地,是每一个大国垂涎三尺的地盘。郑国夹在齐楚之间,左右为难,左右摇摆。

        其实在公元前666年,秦穆公还没有上台的时候,楚成王就和齐桓公争夺郑国,企图染指中原,一度交锋,关系紧张,处于胶着状态。曾经楚国发六百乘兵车伐郑,一度攻破郑国的梏敉关(今河南郑城南郊的关口),攻入纯门(今河南郑城外城的南门),将到达逵市(今河南郑城纯门通往内城的大道),要知道郑国的首都可是现在的河南新郑县。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后来,郑国的正卿叔詹正确地估计形势,认为楚国倾国内全部兵力攻打郑国,国内必定空虚,心里害怕国内生变,一定不敢久战,便大胆地巧设空城计,虚张声势,和楚军大打心理战。楚国将军公子元害怕,不敢攻郑城,撤兵回楚。郑国灭国的危险才暂时消除。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纠集八国联军都没有挡住楚成王的野心。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风马牛不相及也”的典故。齐桓公气势正强,率领八国联军打败蔡国,挟余威顺势南下,直逼楚国。楚国一看,情况不妙,就意图外交化解矛盾。楚成王派屈完为使者,进行外交谈判。

        屈完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住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我们两国走失的牛马像风一样狂奔而去,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为什么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古文观止》上说,牛走顺风,马走逆风,喻齐楚不相干也。

        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也历数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等罪状,“以前,周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哪怕是五侯九伯,只要有错,都可以代替天子征伐,以便辅助周王室。'赐给太公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楚国自然也在这个范围。你们楚国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我们是代替天子来问罪的。周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这纯粹是找理由,不过理由让你无言以对。

        屈完没有办法,只好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楚国承认了错误,就是想低头,避免和齐桓公面对面交锋。可是,齐桓公不是这么想的,屈完走后,依旧是按照计划拔寨起兵,继续前进。楚成王一看,计策没有凑效,派屈完二见齐桓公。

        前面该说的都说了,戏已经演完,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只好图穷匕首见。齐桓公让屈完检阅自己的军队,检阅是假,威慑是真。屈完一看,脸色不悦,齐国联军的军队军容严整,兵强马壮,不可小觑。

        齐桓公看到屈完的脸色大变,不禁洋洋得意。“这样的军队,谁能够抵挡?”言下之意,拿下楚国举手之劳的事情。

        没想到,屈完已经没有了退路。二进联军,回旋余地都没有了,回去无法交代,楚国只能以战抑战,一战到底。索性冷言冷语,“楚国城高水深,多年经营,不是谁想拿下就拿下的?没有办法,背水一战,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我们只不过不想两强相伤,最后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别人?”

        齐桓公毕竟是一代霸主,思索再三,压抑住野心,转而退兵。

        可这样,楚成王北上的企图依旧被齐桓公遏制。他并没有纠缠,而是转而东进,经过几年经略,将淮河中游之地尽收囊中。好在后来的齐桓公年迈昏庸,重用小人,一蹶不振,最后惨死。但楚成王能与齐桓公较量,虽然不是霸主,却绝对不是泛泛之辈。不过后来,英雄一世的楚成王,因为换太子的事情遭儿子逼供,自杀身亡。

        秦穆公面对的都是这样的当世豪杰,以秦国的势力,还不足与争锋。好在这两位与秦国距离较远,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秦穆公的打算很简单,先给晋文公当小弟,争取自己的利益,慢慢壮大。齐楚威胁不再,可怜的郑国依旧要面对秦晋的威胁。因为郑国办过两件得罪晋国的事情,一件事是当年晋文公流浪到郑国的时候,郑国短视,没有礼遇晋文公;另一件事是城濮之战开始的时候,郑国是站在楚国一边的,后来局势变化,才又站到了晋国一边。弱国无外交,罪过都在于势力。晋国为了争霸的需要,势必要拿下郑国。城濮之战之战的时候,晋国和秦国就是联军,当时是晋、宋、齐、秦对阵楚、陈、蔡、郑,秦国跟着晋国才能满足自己扩张的需要。

        公元前630年,秦穆公30年,晋文公带领秦穆公继续东挡西杀,两家合伙,不分你我,一块儿打仗,一块儿分赃,哥俩好得和一个人儿似的。

        人生最让人感怀的是遇有困难,有人同你一起背靠背共抗命运。

        往往这个时候,总是有小人出来说事,而又往往一说即是。小人是住在心里的。

        这一次,哥俩儿一块儿打郑国,没有感激郑国当年收留周襄王的恩情。周襄王也不说话帮助,说了也是耳旁风。郑国挡了别人的路就是罪过。

        无奈的郑国求人不如求己,力量不够,智慧来凑,使了一招反间计。烛之武只身夜入秦营,一番说辞,打动了秦穆公。表面强大的哥们感情和小友谊在利益面前迅速败下阵来,秦穆公扭头不打回去了,剩下懵逼的晋文公只手难支,长叹一声,虽然自己打也行,但是没有秦穆公就没有晋文公的今天,晋文公讲究信义,无法背信弃义,只好班师回家。

        我们来看看,郑国的说辞。这就是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灭掉郑国很简单,但因为郑国临近晋国,远离秦国,最终受益的是晋国,不是秦国。相反,晋国的强大恰恰是秦国的担忧。不如保留郑国,以后秦国东进的时候,郑国全力支持,作为立足之地。何况原来晋惠公曾经答应割让河西之地又反悔的事情还在耳边,秦国的选择不明智。

        一语中的,直指要害。关键点还是利益。

        从此,哥俩儿散伙,分手扬飙,彼此陌路。

        人生真正的朋友只有自己,其它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同伴,一遇歧路,一躬到底,就此作别。

        孤独的晋文公,心情很忧愁,在付出多半生感悟社会和人生后,总想着用成就来证明自己。虽然短短几年开创了晋国近百年的霸主地位,但是英雄迟暮,一杯酒在手,杯子里盛满的全是寂寞。颠沛流离没有丢掉英雄的壮志,胜利后的寂寞则让人无法释怀,独立巅峰,夙愿难达,心情可知。两年后,公元前628年(秦穆公32年)郁郁而终,没有熬过这个难耐的冬天。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