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手机降低拍摄门槛后,电影变成了什么? (5 / 7)
一部定格动画,就两个角色,楼下住着一位反复寻死的老头,楼上住着一位意外地阻止了老头每一次寻死的宅男。
两个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在孤独之中做起了邻居,从矛盾转变成关爱,这是一种靠想象力完成的最普世的表达。
简单说,导演没有把“手机拍摄”当成一种要时刻呈现在第一要性的形式,她还是在寻找电影原本就可以和观众打通的素质。
如果一定要说《邻居》的进步空间,那首先还是制作。
所以,《邻居》这部作品获得艺术探索荣誉,侧面已经证实了手机电影大赛的规则。
同理,获得华为新影像荣誉的短片《六十九》,从头到尾都是传统电影本体,它在用手机,调动出原有的电影认知上的活力,比方说正反打,比方说车内摄影,以及老演员精湛的表演。
“在我的概念里,电影是有自己讲述故事的属性,不是说随时拿一个手机,把我们现在这几个人的论坛记录下来,就叫电影,不是这样的,不是这么简单,你得有创作意图,有导演思维的,有哲学想法的,这个才能称之为电影”,拍得都是商业片,但导演表达的第一性,田羽生没有忘记,“我现在想不到一个只能用手机来完成的创作方式,我想不到,而且你问问用手机拍电影的导演,他们永远还是想拍真正的大电影,还是想用大机器,很好的光,很好的美术,很好的演员来进行拍摄。如果说你真的变成一个手机艺术家了,我觉得无法想象。”
“我不觉得我们是艺术家或者所谓的权威,我觉得不应该界定这种事,我理解手机电影就是手机拍电影,只是在这个圈子里,这个事件还是要大家一起去做,每个人都有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可能是田羽生的精英气息让杜杰有些疑虑,“是不是艺术品?是不是有价值?其实不是一个人说的算,而是每个人都有权利,是最重要的。”
杜杰还谈到,作为赛制,优秀作品很多,但荣誉只能给几个人,这多少是狭隘的,“在隔离的时候做一个片子,在发声,大家享受这件事,这是不是就是一种可能性。”
获得最佳摄影技术荣誉的《别等了我的外卖》,没有强叙事推动,也没有标榜经典影像规格,镜头随着外卖员的双腿爬楼而急升急降,频繁的主视角穿插打破所有美感,但主角的身份由此得到还原。导演黄吉亮,既不是田羽生出身中戏,也不是杜杰出身北电,而是被号称当代中国导演新摇篮的传媒大学,他坦言“这是一次接地气的灵动的视觉语言”,他希望这场新影像竞赛能够成为手机摄影时代的里程碑。
“我们现在暂时称之为手机电影的某种形态的动态影像,当然不会取代电影,就像电影也取代不了歌剧,从来都是这样的,”导演郑大圣的话,既保证了传统电影的地位,也肯定了手机电影的存在空间,“我觉得手机电影用不着去尽量的模拟、靠拢、拷贝传统电影,比如说物理指标,比如说美学意识,他必然会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一切的传输方式。”
徐峥也顺着意见展开,“有一点我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各位专业电影老师的认同,我觉得,如果我们来做一个手机电影的评选,我们最好不要用以前评选所谓传统电影的标准来看待手机电影作品,否则如果又是这样,就没有意思。”
当然了,从这次评选的最终结果看,大家还没有做好这个决定,或者说,大家还在脑海里有一种审美惯性,在“阻挡”大家的决定。比方说,我们没有看到王丹女士她所讲的,“竖屏电影怎么拍,不是拿竖屏拍一个竖着的画面的逻辑,而是影像向下流动,从上到下观看的一部电影”这种形态出现在我们最终的榜单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