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炊烟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炊烟起
  接上回,升好火,饭怎么做?先烧汤?先烧饭?先烧菜?先烧水?都是问题。

  先烧饭,再烧菜,有汤就烧汤,最后烧水。这是老上海的标准做饭流程。

  但为什么是把做饭放在首位呢?这里也是有讲究的,首先,以前的做饭和现在的做饭不是一个意思,现在的做饭是1、把电饭煲拿出来,2、一杯米或者几杯米,3、水加多少看刻度,4、想做什么口味的按选项,5、按开始,反正最后等着就行。全自动,就是这么硬气。

  那以前呢,做饭可讲究了,首先你一个人工肯定跑不了。以前的煤球炉虽然火大火小也是可以控制的,但毕竟不像现在的煤气灶这么听使唤,你不盯紧了,烧焦就是必然的结果。然后水放多少?怎么放?都还记得不?对了,手指碰到米,指关节一到二节的位置,就是刻度了,这个经验应该是传承来的,做过饭的应该都知道。饭做完了,现在,重要的家庭必备用品要登场了。隆重介绍一下:“草窟”。

  “草窟”80后应该还是都见过的,90年以后就不好说了,那我也简单介绍一下吧。主要就是用草绳子一圈一圈盘起来的一个篓子,有盖子,里面是棉里子,下午做完饭放进去,到晚上都是热的,保温效果堪比现代电饭煲。就是这么神奇。其实“草窟”的质量在当时也是有好坏的,比如说我们的赵老先生家,肯定就是棉里子特大号的那种,毕竟家里这么多人,饭做少了肯定不够吃。普通人家呢,有些就买个光的“草窟”,里面用旧棉袄,差不多意思意思,也是可以用的。条件再差点的,秋衣秋裤来一套,应该也够,实在不行,打着补丁的内衣裤你要不嫌弃味道,我也是没意见的。反正就是这么神奇的老物件,不过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

  其实呢,赵老先生在四川路的房子,在当时就是有煤气的。没想到吧,还是那两个字,“优秀”。当时上海滩对房子好坏的形容,用几个字就能总结出来,就是“蜡地,钢窗,煤气,抽水马桶”。不错,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是标配的设施,对当时的上海甚至全国,都是高配。

  当然了,赵老先生家除了用煤气做饭以外,还有灶台,砖头砌的那种。不然这么多人吃饭,你光靠一个煤气,根本来不及。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