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节
孙权悍然称帝。消息传来,蜀汉朝臣群情激愤,义愤填膺,纷纷谴责他的大逆不道,甚至提出与东吴撕毁盟约,断绝外交关系。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这样。孙权早就有当皇帝的打算,别的不说,早在公元222年,曹魏黄初三年,当时受曹丕封赏身为吴王的孙权就已经不用曹魏的年号了,而是用东吴自己的纪年——黄武元年,此举已经对世人表明了决心。此时孙权虽然名义上还是曹魏的臣子,但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雄踞一方,在自己的王国里他和真正的皇帝所差无几,就差个称呼而已。对于他的雄心壮志,明眼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也知道孙权称帝只是个时间早晚而已。
尽管如此,蜀汉群臣还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他们心里,自己才是汉室正宗的代表,现在全国上下正在为灭魏兴汉努力着,可自己的盟友却又称帝当皇上了,这种行为无异于背叛,是坚决不能接受的。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他们纷纷要求与孙权绝盟,断绝外交关系。可是这件事关系太重大了,谁也不敢做出决定——包括皇帝刘禅在内,于是只好请实际的当家人诸葛丞相拿主意。
诸葛亮作为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说,孙权有这个野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之前与他结盟为的就是互为犄角,互相援助,对抗曹魏。现在如果与他断交,就要在双方边境处派兵驻守,而且为了北伐没有后顾之忧,就应该在北伐前先灭掉东吴,就算我们有这个力量,可双方一旦开战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下来,这等于给了曹魏喘息之机,不利于伐魏大业,太不划算了,当初“先帝”就是考虑到这点才和孙权结盟的。这是指赤壁之战时孙权与刘备的第一次联盟,说到这里诸葛亮仍不忘继续吹捧刘备,他说当时能做到这一点,是“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分者比”,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其实这是诸葛亮往刘备脸上贴金,当时第一个提出孙刘联盟的是他本人,而不是刘备。
诸葛亮继续分析形势。他说,谁说孙权称帝就不能称为我们的朋友?江东才俊甚多,应该明白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如果继续保持联盟,不但伐魏没有后顾之忧,而且东吴还可以牵制曹魏一部分力量,这对我们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最后诸葛亮总结说,联盟这件事“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既然结盟的好处有这么多,那就继续结盟吧!至于孙权僭越的事,就拉倒吧,不用非掰扯明白不可。这就是诸葛亮的决定:继续联盟。
其实这也是个不得已的决定,诸葛亮也不愿意看到孙权称帝,可人家称帝了他也无可奈何,既然没有办法,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拉住这个盟友。江东集团一直是墙头草,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可以随时与任何人合作,事实上孙权和老曹家、老刘家都曾打得不可开交,又都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如果蜀汉断绝与孙权的联盟,以孙权的一贯作风必然会寻求与曹魏的合作,那就意味着蜀汉不但要独自面对强大的曹魏,还为曹魏奉送了一个盟友,这样一来受孤立的只是蜀汉自己。诸葛亮的政治头脑何等敏锐,他当然不会做这种亏本买卖。
这就是所谓的“应权通变,弘思远益”,“求同”才能“存异”,毕竟在诸葛亮心中剿灭曹魏,复兴汉室才是头等大事,其他的都能容忍。说诸葛亮是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的原因就在这里,他机智灵活的政治手段确非常人所及,也远远高于他自己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力排众议,决定继续与孙权的联盟。既然要做顺水人情,那就做个十足十,蜀汉建兴七年,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卫尉陈震为全权大使出使东吴,恭贺孙权称帝。
孙权称帝后一直惴惴不安,吃不准蜀汉对自己当皇帝会有什么反应,他也不愿意丢掉这个盟友,可是又抵不住当皇帝的诱惑。现在陈震前来祝贺这让他很高兴,心里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高兴之余还有几分感激。孙权以极高的规格接待了陈震,当然不只是为了陈震本人,更是为了诸葛亮,为了蜀汉这个盟友。宾主极尽欢洽,吃饱喝足之后,双方在信任、友好的气氛下展开会谈。
会谈的议题之一就是“参分天下”。所谓“参分天下”就是假想,请注意是假想,假想在消灭曹魏后如何分配国土。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最后是这样拆分曹魏的:汉、吴以函谷关为界,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东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拆分方案是在未征得曹魏同意的前提下就把人家国土瓜分了。鉴于曹魏一贯不合作的态度,估计这回他们也不会同意,所以这个方案最后只是停留在纸上。
不过尽管如此,一下子得了这么多土地对两国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为了郑重其事,也为了防止对方耍赖,双方签订了一份盟约。盟约不但约定大家“戮力一心,同伐魏贼”,还要求双方要“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就是不但要一起伐魏,还要互相救助,荣辱与共。盟约还说明,“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双方“各守分土,无相侵犯”,还要求把这份盟约“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就是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这是一份相当正式的国与国之间的盟约,可奇怪的是,作为国家代表的两国君主并没有出现在盟约里,反倒是诸葛亮一个人被大力吹捧。盟约说“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在盟约里不吹捧国君却来吹捧一个臣子,这种现象很少见。估计是陈震的功劳,但无论他怎样力争,也要得到孙权的认可才能写进盟约。孙权之所以同意加进这一句话,是因为他对诸葛亮力排众议继续结好东吴的决定不但赞赏还很感激。看来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不但为他赢得了美誉,还深深地折服了一代雄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