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节
眼看着刘备大军就要开拔,这时他的义子刘封跑了回来。本打算在《蜀汉传奇》一章里介绍刘封,不过既然他在这里出现了就改在这章先简单介绍一下了,也有助于大家了解诸葛亮。刘封本来姓寇,罗候人。刘备在荆州牧刘表手下打工时,偶然遇到刘封,一看这小孩很讨人喜欢,偏巧那时刘备还没有儿子,于是就收他当义子。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在跟随诸葛亮从荆州到益州驰援刘备时立有战功,被封为副军中郎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打算让孟达进攻上庸,可是“阴恐达难独任”,于是就派刘封从汉中赶来与孟达回合。不知道刘备为什么担心孟达一个人无法胜任,是怀疑其能力,还是怀疑他的忠诚?我们不知道,可能这两个原因都有吧。刘备派刘封来不是协助孟达而是统领孟达,为此特意升任刘封为副军将军。上庸守将申耽、申仪兄弟不战而降,上庸和平解放,刘备就势命刘封、孟达镇守上庸,不用回成都了。

此时刘封的身份很尴尬。当年刘备是因为没有儿子才收他为义子的,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他一步登天,将来一定会继承刘备的衣钵。可是没多久刘备就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于是刘封的地位就很微妙了。大家都知道他不再是继承人了,就连刘备也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使他逐渐远离权力核心,一点一点边缘化他的影响,这次让他镇守上庸就是个例子。从权力核心的成都到偏远的山城上庸,这个差距是巨大的,虽然官职上略有升迁,可谁都明白刘备对他的态度,刘备早已用实际行动宣布了他在政治上的死刑。

刘封自己也清楚这一切,可却无可奈何。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光荣过也失意过,可这都不是他自己的选择,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选择。刘封知道自己在政治上没有出头之日了,因此到上庸后有些自暴自弃,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孟达的态度上。可能他觉得如果不是因为孟达他也不会被派到这里来,所以他怎么看孟达怎么别扭。于是刘封开始找孟达的毛病,处处跟他过不去。孟达也是有血性的人,又觉得自己是刘备攻取益州的大功臣,而且他可能多少有些看不起刘封,所以也不甘示弱,处处针锋相对。总而言之,刘封和孟达的关系非常紧张。

后来关羽前线吃紧,几次派人来要求刘封、孟达出兵增援。这一回这两个人空前的一致,以“山郡初附,不可动摇”为由,拒不发兵。这可能是个托辞,也可能是实情,而且就算他们出兵救援也未必能改变战局。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如果他们出兵的话,关羽很可能就不会死,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刘备后来忌恨刘封的主要原因。

关羽被杀后,刘封和孟达还没意识到他们已经激怒了刘备,两人继续不和,而且越闹越严重。不管怎么说,刘封毕竟是主官,他找了个碴把孟达的乐队没收了。古代官员都有自己的鼓乐手,在官员出门的时候吹吹打打,乐队的规模直接反映出官员的级别。刘封这一手不在于给敌人造成多大损失,而在于摧毁了敌人的尊严。孟达在蜀国也是高官,可是出门的时候静悄悄的,连个乐队都没有,多没面子啊!于是他一怒之下叛逃到曹魏。

曹魏当时是文帝曹丕当朝,他对孟达很看重,封他为新城太守,并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和右将军徐晃会同孟达一起进攻上庸的刘封。请注意,是曹魏命孟达攻打刘封,而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刘封攻打孟达。双方开战前,孟达给刘封写了一封劝降信,指出刘封目前的处境很危险,告诉他现在蜀国为了保障刘禅的地位可能会对他不利,并用重耳和齐桓公的例子劝他早作打算。孟达倒不是良心发现,突然关心起刘封来了,只是他想兵不血刃地拿下上庸,作为自己投靠曹魏的见面礼。

刘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有立场的,他拒不投降。于是双方开打,刘封大败,上庸失守。刘封本人则跑回成都。刘备一看刘封回来了,大怒,狠狠地批评了他。他认为刘封主要有两条错误:一、“侵凌”孟达,从而造成孟达叛逃。孟达不是简单的高官,他是刘备攻取益州的有功之臣,而且与法正同是刘璋那边的降将代表,对他的待遇可以反映出整个降将集团的待遇,这项工作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这是个很敏感的政治问题,可是刘封做得很失败;二、不救关羽。这就不用细说了,地球人都知道。

批评得虽然严厉,不过看《三国志》的记载,似乎此时刘备还没起杀心,是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就是担心刘备去世之后继任者无法控制刘封,所以主张借机除掉他。嘿嘿,很阴险,是不是?不管是不是诸葛亮的主意,陈寿的这段话有些太主观了。史官记载历史应该只记事,少评论,更不能揣测当事人的想法。当事人的想法可以由其言行表现出来,但绝不能由史官猜出来。就算诸葛亮主张杀掉刘封,陈寿又怎么能知道诸葛亮的动机是什么呢?又怎么知道诸葛亮担心刘封“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呢?更何况,刘备当时虽然六十多了,可还要亲征江东,可见他的身体还是很好的,诸葛亮未必现在就想到“易世之后”的事,除非他算准刘备此战必败,而且不但兵败还会身死。所以陈寿的这段记载让人觉得不是很客观、很公正,至少他不能猜测诸葛亮的动机,而是应该记录诸葛亮当时的言行让读者自己分析。

其实不论别人怎么说,最后拍板拿主意的还是刘备,如果他不点头刘封就不会死,所以真正考虑到“易世之后”的问题的人,可能不是别人而是刘备自己。不管怎么说,最后刘备决定处死刘封,赐他自尽。刘封死前长叹,说:“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孟子度就是孟达,刘封现在想起孟达的劝降信了,可是太晚了。刘封之前的大起大落都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这回终于能自己做一次主了,却为自己选了这么一个结局!

刘封死前发出这样的叹息,至少说明两件事。第一就是他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被处死;第二则表明刘备的这个决定对刘封确实不公。刘封死后,刘备也不禁潸然泪下,“为之流涕”。

伤心归伤心,征讨孙权的大事可不能耽误。刘备稍事调整,就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亲统大军兵发江东。这次伐吴的经过大家都清楚,刘备是先赢后输,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在猇亭被东吴年轻的将领陆逊杀败,损失惨重,尤其是损失了一批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身经百战的指战员,这使得蜀汉本来就匮乏的人才更加雪上加霜,这个问题在刘备死后更显突出。

昨天开了一整天的会,没能上传,致歉!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将同志们分成几组派到省内本系统各单位检查工作——多好的季节呀!我这一组周五出发,周一返回,所以周六、周日无法更新了,周五能否更新还不确定,争取吧!如果周一回来,我没被喝成酒精中毒,就会立即上传,争取做到每日更新。感谢大家的关注!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