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节
没想到大家这么愿意看《诸葛亮》。好!大家愿意看的就是我愿意写的,即刻恢复更新,希望大家能喜欢。感谢各位的支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关羽从荆州出兵呢?在他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为什么刘备在蜀中却按兵不动呢?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关羽这次出兵是为了“威吓”曹操和孙权,使之不能联合。刘备的无赖行径使孙权对他非常失望,以致彻底放弃了和平收复荆州的幻想,改为依靠武力解决了。可是他又不愿意独力对付刘备,于是就想到了与曹操联合,两个打一个怎么也算群殴,总比单挑强,于是他就开始主动联系曹操。曹操当然求之不得,立刻派人到江东洽谈具体事宜。此时刘备虽远在成都,可是目光如炬,洞悉了敌人的这一阴谋,于是在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下派关羽出荆州进攻曹仁。此举既是为了打击曹操,也是敲山震虎,给孙权提个醒,不要站错队。由于只是战略威吓,所以在关羽打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刘备并没有介入。这个计划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瓦解孙权与曹操的联合,反倒促使他们加快脚步,走到了一起。

另一方面,刘备对黄忠的破格提拔极大地刺激了关羽,激发了他争强好胜的天性。关羽对黄忠能和自己同列一直不满,可黄忠是凭真刀真枪的厮杀、实打实、硬碰硬的战功拼来的这个位子,所以关羽虽然不乐意却也说不出什么。他只是恨荆州一直太平无事,自己想要建功立业却苦于没有机会。现在好了,终于可以领兵出征了,他一定想这次要立个大大的功劳,重新把黄忠等人远远地甩在后面。一个普通人如果争强好胜倒也无可厚非,可如果三军统帅也这样那就未必是好事了。立功心切的关羽挥军北上,所向披靡,可是却忽略了后方,被东吴偷袭得手。

这可能是荆州之败的真正原因。在这件事情上,关羽是有错,他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责任还应该在刘备集团的决策层,他们一直拿孙权当冤大头,没能真正地、实质性地结好东吴。

这时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一年发生了好多事,都是些颇有影响的大事,感觉好像历史在这一年开始重新洗牌,从这一年开始一些重量级人物纷纷退场,魏、蜀、吴三国第一轮比拼将要结束,下面将要进行的是第二轮主要就是第二梯队人材的比拼,谁的“储备人才”多,谁将最后胜出。

刘备在得知荆州失守、关羽被害的消息后,又气又恨又伤心,当即就要兵发荆州为关羽报仇,当然也是为重新夺回荆州这个战略重地,可是却被臣下们劝住了,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此时曹操已死,其子曹丕继位称魏王,随即又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朝,至此东汉名实俱亡,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这么长的统治时间使“大汉”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寻找“大汉”的延续,于是以诸葛亮为首的大臣们趁机纷纷劝刘备称帝。之所以选在这个时候劝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现在人心思汉,民心可用;二、刘备是经皇帝认可的皇亲,而且贵为汉中王,没有比他跟适合继承汉统的了。

《三国演义》里说刘备对这个建议不以为然,甚至不悦,本没打算接受,后来在诸葛亮等人的苦谏下才勉强同意。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且看《三国志费诗传》记载的一件事:在大家纷纷劝进的时候,唯有费诗提出了不同意见,不同意刘备称帝。嘿嘿,没关系,有意见尽管提嘛,把问题摆在明面上大家讨论嘛。刘备称帝后立刻把他贬官,赶出成都。谁让你尽说实话?谁让你不懂领导心思?到基层锻炼去吧!

如果刘备现在称帝,还有一个障碍,那就是汉献帝。按照辈分来说,刘备是献帝的叔叔,如果他当皇帝该怎样称呼献帝呢?而且献帝“禅让”后被封为山阳公,安置得很好,在自己的封地内活得好好的,他的存在在名分上也是个障碍。不过没问题,就在这个敏感时候,蜀国内流传一种说法,就是汉献帝已经被害。虽然事后查明这是谣传,但在当时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于是刘备集团立刻为汉献帝举哀发丧,并“追谥”他为“孝愍皇帝”,这样一来多少清除了一些刘备称帝的障碍。各位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谣传出现得很及时?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改年号为章武元年,国号仍然是“汉”,然后大封群臣。这时法正已于前一年去世,诸葛亮终于熬出头了,被封为丞相,并录尚书事,从此他被称为“诸葛丞相”,这一年诸葛亮四十一岁。他跟随刘备时是一介布衣,那一年他风华正茂,恰同学少年,年仅二十七岁,短短十四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已经成了一国的丞相,这个上升速度是够快的了。这一方面要归功于他的雄才大略和出众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选对了主公,这些年刘备窜升的也很快,从一个县令,也就是个处级干部,一跃而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堪称人中之杰。诸葛亮选择他是选对了。当然刘备能有今天也多亏了诸葛亮,君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算是千古佳话。

当皇帝是很麻烦的事,有一大堆手续要走,有一大堆事要处理,刘备一面处理这些事一面旧话重提,准备伐吴。大臣们一再苦谏,刘备就是听不进去。项飞手头的史料里都没有诸葛亮劝阻刘备的记载,这也是现在很多人诟病诸葛亮的一个理由,认为他为了不触怒刘备,虽然明知伐吴不可行还是不敢劝阻。对此项飞也很不理解。也可能诸葛亮劝了,但没什么经典言论和效果,所以史书就没记载;也可能诸葛亮确实没进谏,毕竟费诗同志活生生的例子刚刚发生。

就在刘备要发兵前不久,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他的另一个结义兄弟张飞被手下暗杀了,凶手拿着张飞的人头逃往东吴。这一来更增加了刘备对孙权的仇恨,虽然孙权并没有主动参与此事。更重要的是张飞在刘备的战略部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被杀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如果一定要说有人在这件事中受益的话,那就是诸葛亮。也是天意使然,张飞此时的官职是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堪称国之重臣。他死之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继任者,于是刘备就命诸葛亮“领司隶校尉”,这是诸葛亮第一个正式的军职,从此他开始正八儿经地步如军界,掌握军权。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