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节
刘备败退到传说中诸葛亮摆八阵图的鱼腹县,就在这里驻扎下来,收拾残兵。他为了讨个吉利把鱼腹县改名为永安,并且提拔刘璋的降将李严为尚书令。这也是开始在为身后事做准备。刘备已经六十多了,这次兵败极大的打击了他,击垮了他的精神的同时也击垮了他的身体。刘备也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于是一道命令让诸葛亮立刻从成都赶到永安。

说是立刻,以当时交通之不便和蜀道之难,命令是章武二年十月下达的,诸葛亮到永安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二月了。此次君臣相见,别有一番滋味,谁都知道刘备这时诏来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托付身后事。刘备确立了以诸葛亮为首,以李严为辅的领导班子。这一次刘备还是一如既往没让诸葛亮插手军事,以他为丞相主管政事,以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全面负责军队事务。

刘备枭雄一生,临终托孤也很经典。他对诸葛亮说出了这样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言一出,素以沉稳、镇定著称的诸葛亮也大惊失色,《三国演义》说他“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的反应虽没如此夸张,却也立刻“涕泣”着表忠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托孤的这番话虽然经典,却不是他的原创,在他之前就有人说过类似的话,这个人就是江东的孙策。《吴历》记载孙策在临终托孤时对选定的首辅大臣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后来张昭果然对孙权忠心耿耿,可鉴日月,最难得的是在孙权熟悉了领导工作后,张昭主动归还大权,没一点揽权的意思。如果没有后来的诸葛神话,张昭的这一行为足以堪称三国时期第一忠臣。刘备亲眼看到了这一切,对他触动很大,所以他借鉴孙策的这一番话,大概希望诸葛亮能像张昭一样尽心尽责,不负所托。

不过这话也太吓人了,就连诸葛亮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好一个劲地表忠心。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对诸葛亮不能完全放心吗?应该不是。刘备转战一生,阅人无数,知人识人是他的看家本领。诸葛亮从二十七岁的毛头小伙子开始跟随刘备,至今已经十六年了,以刘备识人之能不会这么长时间还看不透他。

那么刘备究竟为什么说出这番话?在《刘备》一章的结尾处,项飞逐一分析并否定了各种可能,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刘备》。项飞的结论是,刘备的话是对诸葛亮说的,但却是给继任的刘禅听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要好好干,不然就换掉你。就像我们经常听到年轻的父母吓唬孩子:“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事实上,刘禅当时并不是独生子,他还有几个弟弟。比如刘永、刘理,他们都是刘备的儿子,在刘备称帝后分别被封为鲁王和梁王,只不过他们不是正室所生,就是所谓的“庶出”。一般来说,在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继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如果嫡子被废,熟字也还是有出头的机会的。所以刘备用这番话来督促刘禅干好本职工作,也是让他有紧迫感,有压力。没想到却把诸葛亮吓得够呛。

随后刘备在给刘禅的诏书中要求他“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个举动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的说法。刘备如此尊崇诸葛亮就是为了让他对刘禅有一定的制约能力。刘禅继位这一年才十七岁,虽然古人比今人成熟得早,而且刘禅又一直被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但十七岁就想治理好国家也不太容易,更何况四周还有强敌环伺。汉武帝即位时十六岁,但不等于刘禅十七岁也能做得一样好,甚至更好,要知道少年英主是几百年才出一个。刘备也没指望自己的儿子是天才,只想让他在诸葛亮等大臣的辅佐下先度过眼下的难关,熟悉熟悉怎样当皇帝。在这段时间里,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来领导国家,来指挥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个核心就是诸葛亮。为了这个目的,刘备不惜压制刘禅的皇权来保证诸葛亮的相权,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刘禅在权力被压制的同时个性也被压制了,他对诸葛亮的“敬”演变成了“畏”,畏首畏脚,不敢施展。甚至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仍然不愿,也可能是不敢亲政,而是又让蒋琬“总统国事”,直到十二年后蒋琬去世,刘禅才开始亲自处理政务。这些都是刘备没想到的,可即使想到了又能怎样?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刘备管不了了那么多了,他的时间到了,该退场了。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岁。同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史称后主。在刘禅登上宝座的那一刻,诸葛亮也达到了人生的顶峰,这一年他四十三岁。

刘禅登基后就做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改年号,改章武三年为建兴元年。一般来说,新君即位都要改年号,可这多是在前任君主去世或离任的第二年进行,基本没有当年就改号的,这既是表达对前任的尊敬和怀念,也可以多少安抚一下臣民。现在刘禅一反常态,刘备刚死他就把刘备的年号改了,惹来很多非议。大家都知道,改号的命令虽然是刘禅签发的,但实际是诸葛亮的主张,所以被非议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刘禅。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一直都有人以此诟病诸葛亮,认为他“不逾年而改元”有违古制,其实是想为诸葛氏政权建立一个年号。而为诸葛亮辩护的声音同样也没断过,他们认为在战乱年代要“应权通变,计宜出此”,不能拘泥旧制,这样做没什么不对。新君什么时候改元对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们知道古人非常重视“旧法古制”,轻易不肯变动,甚至有“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所以无论诸葛亮出于什么原因进行改元,他面对的压力一定不小。不过话又说回来,诸葛亮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这个时候改元,一定有什么重要原因。

相比较怀疑和支持诸葛亮的两派声音,项飞觉得这一次怀疑论者的证据确凿,但是这个证据与他们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关联性太差,以此定罪略显证据不足;支持论者的证据更是淡薄,没有说服力。因此单就这件事来说,怀疑论者和支持论者打平,或者,怀疑论者以微弱优势胜出。

今天这一节感觉写得别扭,很生涩,看来我需要好好休息一下。还好明天就可以去检查工作了!感谢以小小樂樂、朽木沙加为代表的广大书友的精彩评论,除对三人的帖子置顶、加精外,特授予二人“书丛骑士”称号——我能做的也就这些了!再一次感谢广大书友的支持和精彩评论!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