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节
开始这一章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
诸葛亮,尤其是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一直是忠义的代表,智慧的化身,更是千百年来国人心中的道德楷模。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普通人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由此而产生一股“非古”的浪潮,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精神偶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除诸葛亮外还有关羽、岳飞、袁崇焕、文天祥,这样一批长久以来代表着中华民族道德标准的人物不断被网民攻击,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应该说,无论多优秀的古人,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仍不免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这是必然的。同样一件事古人和今人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这也很正常。但这一般都是针对一些小事,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古人和今人的看法不会有太大的差别。爱国爱民,抵抗外辱,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毫无疑问的正义事业,这也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精神偶像之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尊敬,香火不断的原因。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连这一点都要否定、要争论的话,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要面临危险了。
项飞简单分析了一下为什么现在网上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否定中华民族的精神偶像。这里面有的人是急于成名却又不愿意埋头做研究的学者,他们耐不住做学问的寂寞,就靠抛出稀奇古怪的言论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达到一夜成名的目的。不记得是谁说过的“学者是一个国家的良心”,这样的败类学者为了一己私利,坏了良心。
还有的人这样做则是漫无目的的起哄。这样的人多是“愤青”,他们看了几本历史书,就觉得自己发现了古人天大的秘密,急忙在网上抛出自己的观点。尽管他们的动机往往是单纯的、无害的,却常常被人利用,成了推波助澜的帮凶。
剩下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所谓“网特”。项飞只见过某某被别人指为“网特”,却从没见过谁站出来承认过,所以对“网特”不熟悉,这里不作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网特”确实存在。
不管这么说,有意也好,无意也好,这种否定精神偶像的做法是极其有害也是极其危险的。表面上,被否定、被诋毁的只是某一个人,其实被动摇的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道德标准。这些古人由于所处历史阶段的不同,其所作所为在某些方面可能不被后人所认可,但这不是主流,也不是他们名垂史册的真正原因。他们之所以被奉为偶像,世代传颂,是因为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生死存亡关头所作的选择,所表现出的气节。这才是主流!以古人在小节上的过失来否定他的为人,进而否定他所代表的精神,这种做法是极其愚蠢,也是极其有害的,是万万要不得的。
好了,言归正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人,祖上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曾任太山郡的郡丞,可是很早就去世了。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被叔叔诸葛玄收养。诸葛玄在袁术手下任豫章太守,就把这小哥俩带到了豫章。可没多久,朝廷又派了个豫章太守朱皓来接替诸葛玄,这一来诸葛玄就没地方呆了。好在他与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是老相识,于是就投奔荆州来了。
《三国志》的记载非常简略,《诸葛亮传》更是如此,对于诸葛亮的前半生一笔带过,让项飞写起来无从下手,不过幸好还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
《献帝春秋》对诸葛玄的记载与《三国志》严重不一致。《献帝春秋》说,在前豫章太守周术病逝后,是刘表上表请求任命诸葛玄为新的豫章太守,而不是袁术。那时天下大乱,朝廷衰微,各地诸侯各自为政,给朝廷面子的,还能上表走个形式;不给朝廷面子的,就干脆自己做主了。一般来说,只要能给朝廷上个表,维持一下朝廷尊严,朝廷也会给他面子,基本上都能批准。所以刘表上表之后就以为诸葛玄已经是豫章太守了,就让他到南昌上任了。可没想到,这一次朝廷不知道怎么想的,知道周术已死竟然又派了个太守到豫章。这个新太守就是朱皓,他和诸葛玄前后脚到了南昌。这下可热闹了,出来两个豫章太守。怎么办呢?还是朱皓心眼多,他决定先下手为强,立即从扬州太守刘繇那里借来大兵,攻打诸葛玄。诸葛玄被打败,跑到西城。朱皓就正式成为豫章太守,入主南昌。没多久西城有人叛乱,诸葛玄被杀,首级被送给了刘繇。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兄弟就失去了依靠,没有了生活来源,只好在南阳务农为生,“躬耕陇亩”。有的人将诸葛亮的这个时期理想化为避世隐居,项飞不敢苟同。其实诸葛亮此举主要还是为了讨生活,他自己也在《出师表》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没多久务农的诸葛亮就声名远播了。这一方面要归功于他杰出的才学,另一方面则要归于他远大的志向。朋友的推荐和成功的自我炒作使他名声大噪,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举世尽知,但在当时的荆襄一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名士。诸葛亮说自己那时“不求闻达于诸侯”,真的是这样吗?好像也不尽然。否则他何以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那样的名臣,而不把自己比作“帝力与我何加哉”的隐居老人?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诸葛亮那时才二十几岁,年轻人渴望出人头地,建功立业,是一件好事,无可厚非。这是一种自我炒作,从它的结果看应该是很成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自比为管乐,不被时人认可,但与他相识并了解他的朋友却对此深信不疑。
《魏略》记载,诸葛亮与朋友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别人读书“务求精熟”,他却只“观其大略”。这是一种学习方法,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这个意思。熟读经书,逐字逐句的研究每个字的意思,遣词造句的方法,固然是学习的内容,但这只是雕虫小技,不是雕龙之术,“寻章摘句老雕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诸葛亮读书读的是文章的内容,研究的是思想精髓,相比前者应该是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所以他对朋友们穷究字词的做法颇不以为然。他说你们呀,如果做官,能做到刺史、郡守一级。别人就问他,那你能做到什么级别?诸葛亮“笑而不言”。
《魏略》还说诸葛亮有个好朋友名叫孟公威,他的老家在魏国。后来孟公威学业有成,加之思乡心切,就想回到魏国去。诸葛亮对他说,魏国人才济济,而且大丈夫志在四方,何必一定要回家乡呢?言外之意就是说,魏国人才太多,想要出头恐怕不太容易。《魏略》的这段记载是在暗示孔明自己的择主标准,以此来贬低他为什么选择刘备。裴松之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以诸葛之才到哪里都会脱颖而出,如果他到了魏国恐怕司马懿之流就不会有出头之日了。孔明之所以没选择曹操,是因为他看出汉室衰落,想要兴复汉室。但去投靠已经落在曹操手里的汉献帝是行不通的,要想兴复汉室只能另起炉灶,因此他才放弃魏国另待明主。
应该说明的是,《魏略》是为魏国说好话的一部书,对诸葛亮这样的敌国重臣免不了要进行妖魔化宣传。这也很正常,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所做的事也会不同。所以《魏略》这样的书对诸葛亮的记载会与大家心目中的孔明有所不同,这在后面会越来越明显。不过说句题外话,即使这样,《魏略》还是尽量贴近史实,而且对诸葛亮还保持着应有的尊敬,也算是体现了绅士风度。不似现在的文人打笔仗,肆意攻击、谩骂对方,语言之恶毒,言辞之犀利,无所不用其极,堪称斯文扫地。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