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节
杀了皇帝竟然没事!可见司马昭势力强大到什么程度,现在的魏国只在表面上姓曹,其他的都姓司马了。经过一番运作,司马昭终于平息了这一风波,安然过关。司马集团除了损失两员无足轻重的虎将之外毫发无伤,相反势力还有所增强。现在国家有了新的领导人,在年轻的火车头带领下曹魏这辆列车还要沿着司马昭指定的方向继续前进。

这时的司马昭更加大权独揽,无所顾忌,同时他的地位也日趋巩固,难以撼动。皇帝曾经在景元二年、景元四年两次封赏他,封晋公、赐九锡,和景元元年那次赏的一样,他都没有接受。这并不能说明司马昭良心发现,只是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而已。这期间,一些藩国、外邦进贡来的礼物只在皇帝眼前走个形式,然后就直接送到司马昭的府中。

景元四年的夏天,司马昭召开军事会议。原来自从消灭诸葛诞以来,经过六年的休养生息,曹魏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而蜀、吴两国却已经日渐衰微,开始走下坡路了,司马昭觉得现在是收复两国,统一天下的好时候了。这次会议就是要确定该如何走好这步棋。

会议进行的很艰难,大家仔细分析了两个敌国的实情,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才勉强达成一致。那就是先灭蜀,灭蜀三年之后,以蜀国为根据地顺流而下,一举消灭东吴。应该说这个决议的形成非常困难,很多人都不赞成,甚至反对。直到司马昭最后拍了板,大家才不再说什么。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对这个决定持有异议,就连司马昭亲自指定的灭蜀两位主帅之一的邓艾都对此表示怀疑,多次表达了不同意见。这搞得司马昭很不放心,大军开拔在即,主帅的思想工作还没做通,这怎么能行?有心换掉邓艾,可又没人能代替他。邓艾的军事能力确实非常优秀,非常人所能比,无奈之下司马昭只好还让邓艾统领大军,只是派主簿师纂作为他的行军司马一同出征。其实就是随军监视。事实上邓艾的见解也不能说没道理,平蜀之战若不是他行险侥幸得胜,后果很难说。此役之胜当属天意。

邓艾有异议也就算了,谁让人家能力出众,缺了人家就不行呢?偏偏还有一个叫邓敦的将军在这个时候又提出“蜀未可讨”的观点,司马昭正在气头上呢,这下可撞枪口上了,当即下令把他斩了,以正军心。

邓艾、钟会领兵伐蜀,一路捷报频传,这一来又有了封赏司马昭的理由。景元四年十月,尽管战斗还没结束,曹奂又一次进位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司马昭照例不受。这回他的手下纷纷劝说,好话说了一大堆,把他比作伊尹、周公,最后说,您“至公至平,谁与为邻?何必勤勤小让也哉?!”您就别谦让了!司马昭一看,差不多了,好,就接受吧!于是受封晋公。

同年十一月,蜀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至此蜀国灭亡。灭蜀的经过将在介绍邓艾、钟会时详细评说。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那就是邓艾在开战前并不是主战派,不像钟会那样坚决主战,所以司马昭对他多少有些不满,也有点不放心。因此当钟会诬陷邓艾有反心时,司马昭立刻就信了。

其实真正有异志的是钟会。当时蜀主刘禅投降,蜀国平定,朝廷按功行赏,邓艾被封为太尉,钟会是司徒,邓艾略高于钟会。这从理论上来说是常设官职中最大的两个了,三公里的第一和第二,封赏不可谓不重。在开战前邓艾的官职是征西将军,钟会是镇西将军,还是邓艾略高,但差别很小,用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好像大军区的正副职之分。当然这只是大致相当于,事实上两人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辖区也不在一起。这次论功行赏,邓艾略高于钟会也属正常。但钟会不服。恰好邓艾在赢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后有些得意忘形,多少有些擅权,一些应该等朝廷指示的事他自作主张就决定了。这可让钟会抓到把柄了,立刻上表举报,说邓艾要谋反。钟会在当时也算个才子,不但学问好,字也好,而且擅长模仿别人的字,学谁像谁,足以乱真。于是他发挥特长,派人截获了邓艾写给朝廷的信,模仿他的笔迹,写了一封口气狂妄的表,从而坐实了自己的举报。

司马昭得讯,立即下令钟会逮捕邓艾,同时自己帅大兵飞速赶来。这次又是司马昭亲自出征,还是老样子,带皇帝一起来,这时郭太后已死,不能来了,不然又得上演一出太后、皇帝一起出征的好戏。这时候是咸熙元年,也就是公元264年。其实就算邓艾真的反了,也用不着司马昭如此大张旗鼓的征讨。原来司马昭有司马昭的道理,他此行的目标与其说是邓艾不如说是钟会。

这倒不是司马昭有先见之明,只是有太多的人提醒过他。早在钟会发兵之前,朝中许多大佬就提醒司马昭,要他小心钟会,说他有异志,不能让这样的人领兵在外。司马昭没往心里去,而且也确实没有别人可派,以蜀道之难,姜维之勇,只派邓艾自己去收蜀不太现实,所以司马昭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派了钟会。可若是别人这么说也就算了,就连钟会的哥哥钟毓也这么说,这让司马昭很不理解。钟毓说钟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不能让他领重兵在外,不然后果很严重。司马昭还是没信,不过他口头上向钟毓保证,如果钟会真的反了,绝不诛族。那时对谋反之人的惩罚是很重的,除了当事人要被杀掉外,家族也很难保全,夷三族都是轻的。后来钟会果然反叛,当时钟毓已经去世,但司马昭恪守承诺没有杀钟毓的家人。(感觉钟毓很像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母亲,颇有先见之明。)

司马昭大兵还没到,钟会就已经反了,但随即就被他的部下击败,钟会本人也被杀。事实上,钟会的反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姜维的怂恿。前文已经说过钟会同学在结交朋友上眼光奇差,不是人家死活看不上他,就是对他没安好心,想要利用他,姜维就是后一种人。关于姜维,后面会有对他的详细评说,这里只说一点《演义》与历史的不同之处。《三国演义》说姜维投降诸葛亮之后颇受器重,老罗为了突出这一点特意加入了这样一段描写:诸葛亮在退兵之时,百忙当中还不忘派人到姜维的老家接来他的母亲一同入蜀,这让大孝子姜维很感动。其实这只是罗贯中先生为了故事需要杜撰的情节,即突出了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也反映了武侯算无遗策的神机,可事实不是这样。姜维投降后随诸葛亮撤回蜀中,他的老母亲却留在了魏国,根本就没人也没机会接她入蜀。《晋书》甚至记载,魏国还让姜维的母亲亲笔写了封信劝他回来,并随信附上一味药材:当归。其意不言自明。姜维当然没有回来,他在回信里说:“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需要说明的是,这段书信往来只出现在《晋书》中,是否真有这回事还难以认定。如果是真的,那姜维也太绝情了。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