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节
        平定毋丘俭叛乱的决定性一战是乐嘉之役,在上一节已经根据史料记载给出了关于此战的大致经过,但有一个人认为事情经过不是这样,他就是此战的重要参与者文钦。文钦逃到东吴后曾给魏国车骑将军郭淮写过一封信,郭淮就是《三国演义》里与司马懿一同抵御诸葛亮的那个郭淮,后来官至车骑将军。信的主要内容就是策反,其中也提到了乐嘉之役。文钦说自己统兵在乐嘉与司马师交战,刚一接触司马师部就“寻时崩溃”,斩获之巨就不用说了。本来应该趁势进兵,杀奔京师,可就在这时“流言先至”。毋丘俭未经调查就信以为真,认为文钦战败了,于是“诸军便尔瓦解”。这就是文钦对此战的看法,虽然没有证据支持,但还是决定提一下,作为一种观点让大家了解。当时郭淮刚刚去世,由于那时通讯不发达,远在东吴的文钦不知道这个消息,所以才会写这样一封信。

        司马师在文鸯冲大营的时候受到惊吓,一只眼睛掉了出来,伤势严重,以那时的医疗条件几乎就是死定了。他急忙派人把弟弟司马昭找来,进行权力移交。司马昭当时正在洛阳镇守,接到命令后立刻赶来,司马师就在病床上把大权交给了他。司马师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哥俩的关系非常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司马师没有儿子。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二月司马师病逝,终年四十八岁。他死后皇帝曹髦“素服临吊”,依霍光故事追加大司马之号,增邑五万户,谥号“武公”,但司马昭随即上书请求改谥为“忠武”,皇帝当然批准。后来司马昭受封晋公,建立晋国的时候他被追谥为“景王”,等到晋武帝建立晋朝时又给他上尊号“景皇帝”,庙号“世宗”。

        司马昭字子上,是司马师的亲弟弟。司马师刚一死,小皇帝曹髦就给他出了个难题。当时司马师率大军在外,死于军中,曹髦于是就命司马昭镇守许昌,由别人把队伍带回来,那意思就是不让司马昭回到京师洛阳。从此举可以看出小皇帝曹髦对司马一家的专权已经非常不满了,想要夺回大权。司马昭现在只是卫将军,兵权有限,如果他留守许昌,把大兵送回京师,那无异于彻底交权,到最后只能任人宰割。司马昭可不傻,他不会走这一步,于是他采纳钟会等人的建议,置皇帝的诏书于不顾,亲率大军回到洛阳。

        曹髦看他没理自己的命令,亲自领人马回来了,虽然不高兴,可也没办法。司马昭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己的卫将军官职太小了,无法掌握大权,于是就“请”皇帝加封自己。曹髦只好进位他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诸军,并录尚书事,辅政。总之就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跟司马师一样。

        司马昭不像司马师那样咄咄逼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当然这也只是相对的。虽然他这样做是出于自身政治需要的考虑,但在客观上迎合了当时的民意,从而使他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司马昭被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

        第二年即公元257年,魏甘露二年,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又反了。看来曹魏内部不满司马氏专权的人还不少,这几年里大规模的叛乱就没断过,而且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官。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人。他与诸葛亮同宗,都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至于《三国演义》说他是诸葛亮的族弟,项飞查了一些资料没找到支持该说的证据。诸葛诞曾任曹魏的尚书郎,有一次他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这艘新船还真不禁试,起航没多久就被一阵大风吹翻了,诸葛诞和杜畿都落入水中。卫士们急忙下水救人。几个卫士奋力向诸葛诞游来,诸葛诞不会游泳,但他对卫士大喊:“先救杜侯!”诸葛诞能在这生死关头说出这样的话,其高尚的品德真不是装出来的。这几个卫士也是实诚人,一根筋,立刻舍了他去救杜畿,结果诸葛诞差点淹死。最后自己漂上了岸,一度停止了呼吸,还好“绝而后苏”,又活过来了。

        诸葛诞后来又历任吏部郎、御史中丞,与夏侯玄、邓扬等人相交甚厚。《三国志》说他“修浮华、合虚誉”,《世语》说他与其他七个人被合称为“八达”,还有另外四个人被称为“四聪”,此外还有三个人名声比他们稍逊,被称为“三豫”,这十五个人都颇具名望,但崇尚浮华,魏明帝对他们很不以为然,“恶之”,后来干脆把包括诸葛诞在内的这十五个人统统免职。

        直到魏明帝去世,诸葛诞才得以出头。官越做越大,直至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因为与东吴作战屡屡失利,被命与毋丘俭来了个职务对调,改任镇南将军。毋丘俭叛乱时曾联络他一同起兵,诸葛诞“斩其使”,并积极参与讨伐。他的表现让司马师很满意,毋丘俭的叛乱被平定后,继任的司马昭考虑到淮南刚刚安定局势不稳,诸葛诞又曾经镇守淮南,情况都熟,所以就又任命他为镇东将军,继续镇守淮南。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镇守淮南的将军都要造反。诸葛诞一开始还没那心,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他曾击败在叛将文钦的带领下来袭的吴军,并斩杀东吴大将留赞(是留,没写错),还因此被封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不久又升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叛的原因可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大义凛然。《三国志》说他一方面因为与夏侯玄、邓扬等人“至亲”,这些人被杀后他既恨又怕,怕会清算到他头上;另一方面他亲眼看到王淩、毋丘俭相继覆败,担心自己也难逃这样的命运。所以他在暗中就开始做准备了。诸葛诞利用职务之便向手下买好,使他们愿意为自己效命,同时他还培养了“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魏书》说诸葛诞为了收买人心,赏赐过度,有时为了收买死刑犯不惜违反法令来饶恕他们。应该说诸葛诞的准备工作要比毋丘俭充分多了,单是储备的军粮就够吃一年的了。这还不算,甘露元年东吴来犯,本来此时诸葛诞的人马完全可以应付,但他还向朝廷请求增兵,狮子大开口,一张嘴就要十万人马。同时他还以防务需要为借口,请求在淮河一带修一座城,当然他的真实用意不是防备东吴,而是防着朝廷的。

        司马昭也不傻,看出了他的打算,但是考虑到诸葛诞是担心自身的安危,又是旧臣,就没打算难为他。《世语》记载,贾充曾向司马昭提议,您刚刚开始辅政,首先应该派人慰劳“四征”。所谓“四征”就是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个将军,当然包括征东将军诸葛诞在内。这“四征”是四大军区的司令,地位极其重要。说是慰劳,其实也有暗中侦查的意思,看看他们是否还忠于司马氏。司马昭也觉得很有必要,就派贾充去了。《魏末传》记载了贾充在拜见诸葛诞时的一段对话。贾充说,京师的贤才都希望司马昭能够接受曹魏的禅让,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诸葛诞“厉色”说:“卿非贾豫州子?!”贾豫州是指贾充的父亲贾逵,曾任豫州刺史,是大魏重臣,前文说的王淩自杀前就是在他的庙里大呼。贾逵忠于曹魏,可是贾充却说出这样的话,难怪诸葛诞会怀疑他的血统。诸葛诞不但严厉地斥责了贾充,还表示“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如果有人在京师捣乱,我一定以死捍卫皇室!《魏末传》这段记载也出现在《三国演义》里,不过项飞却觉得这未必是真的。诸葛诞当然知道贾充在司马昭跟前的地位,也明白贾充来劳军的真实目的(如果只是单纯的劳军,决不会派贾充这样级别的高官来),所以诸葛诞不会如此毫不顾忌,就算他真是这样想的,也不可能当着贾充的面说出来。所以《魏末传》这段记载未必是实。

        《世语》没有贾充和诸葛诞的谈话记载,但却说贾充劳军回来后就建议司马昭把诸葛诞调入京师。贾充说,诸葛诞二次镇守扬州,颇有威名,民心也向着他。应该现在把他调回京师,他如果不来就是反了,他现在反“事小祸浅”,为害不大;如果现在不调他回来,让他做大,恐怕为害更大。感觉贾充的这个主意有点像后来的康熙下令削藩,逼吴三桂表态,或反或顺,顺则天下太平;反则准备不足,易于消灭。司马昭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立刻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回京任职。

        《三国志》说诸葛诞接到诏书惶恐不安。他不知道司马昭的真实用意,更不愿意离开经营了多年的淮南,一番权衡之后,他决定反叛。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