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节
夏侯玄、李丰等人与毋丘俭是好朋友,曹爽对文钦有知遇之恩,这些人又都死于司马父子之手,这无形中拉近了毋丘俭和文钦的距离。毋丘俭早就听说文钦一贯“凌上”,因此上任后有意结交、拉拢他,“以计厚待”之。在曹爽被杀后,文钦一直担心司马集团会清算到自己,心怀不安,而他又是一头顺毛驴,只要别人对他好他就一定会知恩图报,毋丘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拉拢他。于是二人“情好欢洽”,“阴共结谋”。
几乎所有史书都记载了一件事: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现于“吴楚之分”,“西北竟天”。前文曾经说过,古人非常重视天象变化,尤其是有重大决定时。现在毋丘俭和文钦已经“阴共结谋”了,所以立刻研究这一天象变化意味着什么。经过细致的研究,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这一天象有利于自己,于是决定起兵。看看!不好好学习真的会害死人呐!
史书上没有明确给出他们谋反的原因,但依常理度之应该是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他们起兵的时间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毋丘俭和文钦还“矫太后诏”,以壮声势,既然假称有郭太后的密诏,奉诏讨贼,那只能是讨伐司马师了。这还不算,这二人又给皇帝上了一道表,列举了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十一条罪状,所谓师出有名。
应该说毋丘俭、文钦的准备工作还是很到位的。他们把所统辖的淮南地区的各地守将及吏民都集中到寿春城,在城西筑坛,与大家歃血为盟,胁迫众人一同起事,然后留下老弱者守城。毋丘俭、文钦带兵五六万渡过淮河,占领了项城,由毋丘俭镇守,文钦则带兵出战。寿春靠近魏国,距东吴很近,毋丘俭当然没有忘记这个强援。他送子为质,请求东吴发兵作为后援。毋丘俭也够下血本的,一下送了四个儿子当人质。这既是为了取得东吴的信任,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以他谋逆的大罪,一旦失败,必然被夷族,把儿子送到东吴也是给自己保留血脉。
司马师听到消息,大吃一惊。一方面是因为毋丘俭、文钦起事突然,让他措手不及,而这两个人又都英勇善战,难以对付;更重要的是,淮南靠近东吴,一旦东吴趁势介入,恐怕淮河以南就要完全失守。所以他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在会上,以钟会为首的很多人都建议司马师亲率大军征讨。此时司马师正好有病,“目有瘤疾”,就是在眼睛上长了个大瘤子,本不愿亲自出征,可他也知道事关重大,再三权衡之下,终于决定亲自走一趟。
于是司马师亲率十万大军,倍道兼行,杀奔淮南,同时他还把其它几个战区的司令也都调来了,诸葛诞、胡尊等人悉数参战,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毋丘俭在起兵的同时曾给诸葛诞写了一封信,请求他在豫州起兵响应。诸葛诞不但“斩其使”,举报了他,还充当了剿灭毋丘俭的急先锋。几年之后,诸葛诞同样是在淮南起兵造反,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毋丘俭,会不会为自己当年的决定后悔?
司马师战术运用得当,命大军只是坚守,不得交战,搞得毋丘俭、文钦欲战不能,欲退不敢。以毋丘俭在对外战争中的军事才能,似乎不应该一上来就如此狼狈。这里有几个原因:一、司马师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二、毋丘俭虽然善于用兵,但司马师调来了其他战区的司令,每一个在能力上都与他不相上下,谁也不是易与之辈;三、毋丘俭刚到淮南没多久,人心未附,将士们不肯用命,还没正式开打,就接二连三地有人率众投降。正是由于这几个原因,毋丘俭一上来就处于劣势。
相持了一段时间后,司马师觉得差不多了,可以决战了。他命兖州刺史邓艾率万余人饵敌,嘿嘿,邓艾那时还是个跑龙套的!邓艾奉命屯守乐嘉,示弱于敌,摆出一幅鱼腩的样子,盼着文钦来打他。司马师则带大军暗中接应,连夜悄悄赶来,与邓艾会合。这一切做得很隐蔽,文钦一点都不知道,还以为乐嘉只有邓艾的万余人呢。
文钦果然上当,决定趁夜偷袭。这里要介绍一下文钦的“中子”文鸯。文鸯又叫文俶,在《三国演义》里虽然出场不多,但却颇受广大三国迷们的喜爱,《晋书》说他此时“年十八,勇冠三军”。文鸯虽然英勇善战,但与其父一样,人际关系一直不好,最后的结局也很惨,这些会在稍后介绍。《魏氏春秋》记载,夜袭邓艾就是文鸯的主意。他和文钦各带一队人马分头进攻,结果是文鸯那队先进入攻击阵地,他也没等文钦,发一声喊,就直冲入司马师大营。
《晋书》说虽然司马师所部等的就是文钦来袭,可没想到会在这个时候来,而且这样迅猛,于是“军中震扰”。受惊最厉害的就是司马师,他本来眼睛就长了个大瘤子,一惊之下竟然“目出”,眼睛掉了出来!这是什么病?埃博拉病毒?但是为了不扰乱军心,他愣是一声没吭,“蒙之以被”,剧烈的疼痛使他把被子都咬破了。司马师真是个狠人,外面杀得一塌糊涂,他安坐大帐,强忍剧痛,不言不语,就连左右的亲近都不知道他已经受了重伤。
文鸯在司马师大营里冲杀了一夜,也没等到文钦。后来天亮了,他不得不撤走,这时文钦才出现。至于为什么文钦没能参加刚才的血战,项飞查了一些史料,都没有记载,只有《三国演义》说文钦迷路了。
《晋书》对此役的记载又有不同,也很简略。它说文鸯看到诱饵邓艾的大军就主张立即进攻,结果三通鼓响“文钦不能应”,于是文鸯就撤了,与文钦一起向东转移。司马师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判断出文氏父子已经退走,立即命人追击。
接下来就是《三国演义》里颇为传神的“文鸯单骑退雄兵”,《晋书》里对此也有记载。文鸯见追兵接近,对文钦说:“不先折其势不得去也!”于是率十余骁骑,“摧锋蹈阵,所向皆披靡”,这才全身而退。《三国演义》的描写非常精彩:文鸯几次杀退追兵,魏将仍在后尾随,文鸯大怒,说:“鼠辈何不惜命也!”提鞭拨马,杀入魏将丛中,又是一通冲杀,杀得魏将胆寒,不敢追击,这才回马缓辔而行。您看仔细了,是“回马缓辔而行”,不是仓皇逃窜,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能如此从容镇定,不愧是牛人!
司马师可不会这样就放弃,他改变了打法,派司马琏带铁骑八千“翼而追之”,又派乐进之子乐綝带步兵“继其后”,一路追了下来,最后双方在沙阳相遇,展开决战。司马大军人多势众,而且不与文氏父子硬碰硬,改用弓箭,一时间“弩矢雨下”。文钦大败,“蒙盾而走”,闪了。他的部下本就不愿为他卖命,又发现主帅已经跑了,这下就更好办了,纷纷“投戈而降”。于是战斗很快以司马师获胜告终。
再说镇守项城的毋丘俭。他得知主力被击溃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惊慌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在文钦主力被击败的当天就决定放弃项城,退回到自己的根据地——淮南,而且是连夜撤走。毋丘俭撤得太快了,根本就没考虑接应一下文钦,搞得文钦很狼狈。他刚退回到项城,司马师追兵就接踵而至,连个喘息之机都没有。文钦手下的兵都打没了,哪有力量守城?只好弃城而逃。
毋丘俭连夜逃往淮南。这时渡过淮河的重要渡口安风津早已被诸葛诞占领,这等于是断了他的归路,所以大家都明白回到寿春似乎不太可能了。毋丘俭的手下有很多人是被胁迫起义的,本来就没打算为他效死,现在看情况如此不妙,干脆就集体开溜。《晋书》说毋丘俭离开项城时是“弃众”而走,可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到了这里是众人弃他而去。等毋丘俭跑到慎县时,身边只剩下弟弟毋丘秀和亲信孙重了。眼看着身后的追兵又到了,毋丘俭慌不择路,一头钻进水边草丛中。
这时“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出现了。张属身为“部民”,应该不是正规军,大概是个民兵吧。他看见有人钻进草丛,二话不说,抬手就是一箭。可怜毋丘俭堂堂镇东将军,就这样死于一个民兵之手。张属随即砍下他的首级,回去请功了。
毋丘俭的叛乱就此被剿灭,他本人被杀,“传首京师”。毋丘秀和孙重逃往东吴。文钦走投无路也只好投降了东吴,他到了东吴后受到掌权的孙峻的重用,但是文钦的臭脾气一点没改,与东吴诸将关系紧张,只有孙峻厚待他。文钦和文鸯一会还要出现,还会继续介绍。此次叛乱牵涉广大,共有七百余人因此被捕,但随即上台的司马昭大施“仁政”,只惩办了为首的十几个人,其他的都被无罪释放。那个射杀毋丘俭的民兵张属后来被封侯,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典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