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节
诏书在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即刻到京师赴任的同时,让他把兵权暂交给扬州刺史乐綝,所以诸葛诞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切都是乐綝捣的鬼。于是他当即带几百名部下飞马赶到扬州找乐綝算账。扬州城守门军士发现一支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人马如飞而至,立刻准备关闭城门。诸葛诞挺身而出,大声斥责,门军一看城外原来是顶头上级、战区最高军事负责人诸葛诞司令员,哪敢怠慢,立刻打开城门。诸葛诞率人直奔乐綝家,乐綝一看不妙,急忙跑到楼上躲藏。那能躲得了吗?很快就被发现,诸葛诞当即就杀了他。《魏末传》记载,诸葛诞杀了乐綝后,给朝廷上了一份口气强硬的表。他说自己忠于国家,但乐綝一直挑拨自己与朝廷的关系,现在“忿綝不忠”,自己“讨綝,即日斩首”。然后他又说,“若圣朝明臣,臣即魏臣;不明臣,臣即吴臣”,那意思就是说,如果朝廷能明白我的苦心,也就是原谅我,我还是大魏的臣子,否则我就要跑到吴国了!裴松之认为《魏末传》的这段记载可能不是真的,他说即使诸葛诞上表为自己辩解,也“不至于此也”!项飞也觉得此举不太可能,有些画蛇添足,刺史大人都杀了,上表有什么用?事到如今,不反也是反了,已经没有退路了。
诸葛诞杀了乐綝后,立刻下令进入一级战备,修筑工事,加固城防,准备坚守寿春,抵御朝廷的讨伐。同时让自己的小儿子诸葛靓到吴国求救,也就是送子为质。吴国大喜,敌国这么高级别的将军带人马、带地方来降谁能不高兴?当时东吴掌权的是孙峻,他当即派全怿、全端、唐咨等人率大军三万前来接应,当然此行少不了淮南活地图、刚刚来到吴国没多久的文钦。同时还封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看来东吴也够下本钱的。
这时的司马昭已经得到了诸葛诞反叛的消息,立即开会商议对策。与会的很多人认为应该“速伐之”,但司马昭不这样想。他认为,诸葛诞吸取毋丘俭叛乱因准备不充分而迅速失败的教训,他的准备已经相当充分了,所以不可能速战速决,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司马昭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二十六万大军,在他的亲自率领下就要开拔了。这时他想起一件事,当初司马师平定毋丘俭叛乱时,是司马昭镇守京师,手足兄弟,血浓于水,足以托付大事。可现在司马昭带兵出征,由谁来看家呢?把皇帝留在京城,一是怕他搞小动作,二是怕别人利用他搞小动作。司马昭不敢离开皇帝太久,于是他干脆带皇帝出征,名义上是御驾亲征,其实是就近监视。可是这也不行,皇帝带走了,还有太后,可能还会有人拿太后说事。当年司马懿发动政变,除掉曹爽,就是先取得了太后的旨意,并以此为突破口,取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一举成功。后来的司马师废掉曹芳,也是以太后的名义,就连当年毋丘俭叛乱也是“矫太后诏”。从理论上来说,太后的旨意甚至比皇帝的更有权威性,所以司马昭也不愿意把太后留在京师。经过一番考虑,最后他决定:干脆咱们一起出征吧!于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一幕出现了:在大将军的“辅佐”下,皇帝带着皇太后御驾亲征。纵观中国历史,也没有皇帝和皇太后一起出征的事,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慈禧和光绪那次不算,那次是“逃”,不是“征”。从此举可以看出当时朝中形势的不明朗,司马昭掌权时日尚短,还不到三年,羽翼未丰,没有可信任的人为他镇守后方,所以他不得不“请”皇帝和太后一同出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司马昭此战必胜的决心,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也不会冒险带皇帝和太后一起出征,一旦兵败,皇帝、太后被俘,那就等于把自己最大的本钱、号令天下的资本都输了,再想翻身就难了。
甘露二年七月,在皇帝曹髦和郭太后的“带领”下,司马昭率军出征,屯于淮北。一般来说,****军都要先展开政治攻势,司马昭亦然。他派人到淮南宣传政策,向叛军将士“申明逆顺,示以诛赏”,试图以此瓦解军心,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但似乎效果不理想。诸葛诞两度经营淮南,又刻意收买人心,夯实群众基础,哪能被这简单的反动宣传所击败?看来大战不可避免。
此时的诸葛诞兵精粮足,大军十余万,粮食可支一年,他做好打算,准备固守寿春,等待吴国大军。很快全怿、全端、唐咨、文钦的三万人马就杀到了,他们与魏国的先锋部队遭遇,经过一番苦战,杀退魏兵,进入寿春城。司马昭闻讯大怒,大开杀戒,整肃队伍,将军李广“临敌不进”、泰山太守常时“称疾不出”,“并斩之”。随即下令进军,包围寿春,“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
东吴三万援军也被围在了城里,他们就协助诸葛诞一同守城,等待新的增援。司马昭也料到东吴还会派援兵来,所以在围城的同时,又派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没写错,是“州”不是“周”),带“锐卒”在外防备。石苞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但他的儿子大家一定都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财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因与皇亲斗富而闻名的超级大款——石崇。没多久东吴果然又派援兵来了,带队的是大将朱异。石苞和州泰的任务就是决不让朱异靠近寿春,双方打了几场恶仗,朱异屡败,士卒溃散。孙俊一怒之下斩了朱异,下令退兵。
东吴一撤可不要紧,寿春城里立刻慌了手脚。诸葛诞手下的得力干将蒋班等人认为,东吴嘴上说发救兵,实际上是想坐观成败,不能指望他们。现在城中粮食不足,应该趁着人心还没散,“并力决死”,突围而出,虽然会有损失,但也能有一部分力量得以保存。可是文钦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认为诸葛诞帅淮南十余万之众来降,东吴不可能不要,而且自己与全端等人带领东吴子弟也被困在寿春,东吴更不会坐视不管,因此主张固守待援。两人说的似乎都有道理,诸葛诞一时拿不定主意,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文钦脾气一直不太好,这回又犯了老毛病,又“怒”了,还要杀蒋班。这时诸葛诞也决定采纳文钦的建议,固守待援。蒋班一气之下,跳城逃跑,投降司马昭了。
早在东吴撤兵的时候,司马昭就作出了判断。他说,东吴之所以斩了朱异,就是为了坚定城中守军之心,使他们坚信吴国没有放弃他们,从而继续坚守。现在蒋班来降更是验证了他的判断。司马昭下令只围不攻,与城里比消耗,同时放出迷惑信息,造谣说东吴的救兵就要到了。城中听说这个假消息更加放心,以为不日就会与援兵会合,因此放松了警惕,连粮食配给制也放松了,大家敞开了吃,结果很快就出现了粮食危机。这时石苞、镇南将军王基等人提出趁势强攻,夺取寿春。司马昭没同意,他知道此战关系重大,只能胜不能败,力求稳中求胜。他说现在“三叛”聚于孤城之中,这可能是上天让他们一同受戮,“吾当以长策縻之”。所谓“三叛”是指诸葛诞、文钦和唐咨。唐咨本是魏国利城人,后来利城百姓反叛,杀了太守,推举唐咨为首领,当时的魏文帝曹丕立时派兵讨伐。唐咨被击败,从海上逃走,又来到东吴,受到重用,官至左将军,还被封侯。他也是从曹魏叛逃出去的,所以司马昭将他划为“三叛”之一。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