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节
邓扬字玄茂,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后人,小时候就很有才名,魏明帝时官至中书郎。他和曹爽的另一个心腹李胜在当时是京师出名的“浮华友”,后来还因“浮华”被贬,并“不复用”。但曹爽上台后又重新启用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邓扬很贪财,他向朝廷举荐的官员全看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他曾答应一个叫臧艾的人,让他做“显官”,就是高官。这个臧艾出手也很大方:他把他父亲的一个妾送给了邓扬。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得到曹爽的信任。看来曹魏也真是气数尽了。
丁谧字彦靖,他的父亲叫丁斐。细心的读者可能还记得这个名字,在本书《曹操》一章中,曹操被马超追到渭河,在许褚的保护下跳到小船上,马超骑兵在岸上乱箭齐发,正在这紧要关头,就是这个丁斐放出大量的牛马,引得马超士兵一阵乱抢,曹操才得以脱身。丁斐和曹操是同乡,所以曹操很信任他。但是他很贪财,因为受贿多次被举报,最后被免官并下狱。后来曹操问他说,文侯(丁斐的字),你的印绶呢?丁斐也知道曹操拿他开心,就答道,拿去换饼了!曹操笑了,他对左右说,丁斐“不清良”,就好像家里养了一条偷东西吃的狗,虽然偷吃但却能抓耗子,可以保证我的储存的东西不被损坏,还是有用的!于是恢复了丁斐的职务。从《魏略》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曹操对丁斐还是很喜爱的,多少还有些偏心。而且他的理论似乎还有些道理,后世的嘉靖之用严嵩,乾隆之用和珅可能都是这个原因。丁斐虽贪墨但却也有一定的能力,所以曹操才肯用他。其子丁谧也很有才干,他小时候不爱交游,酷爱读书,堪称博览群书,而且为人孤傲,一般人他都看不起。有一次他借了别人的一座空房子,在那里常住,就为了静心读书。偏巧有一天,几个王爷路过这里,知道这有一座空房子,就进来看看。他们并不知道丁谧已经借住了,于是就直接推门进来了。丁谧也是********,所以他认识这些王爷,可他大概是恼怒王爷们直接闯进来,就来个假装不认识。他躺在床上,翘着二郎腿,喝问自己的仆人,这些是什么人?赶紧撵出去!连王爷都不给面子,丁谧之孤傲狂放由此可见一斑。当然王爷也没给他面子,后来找个借口把他下狱了,还是魏明帝看在丁斐的面子上又把他放了出来。丁谧与曹爽关系不错,曹爽掌权后就重用他。丁谧外表大大咧咧,内心却很阴险,容不得别人比他强,经常算计别人。所以时人把何晏、邓扬、丁谧比作三条狗,其中咬人最狠的就是丁谧。但实际上丁谧根本没看得起何晏、邓扬,别说他们俩了,丁谧就连曹爽也没放在眼里。可曹爽呢,他却很看重丁谧,“言无不从”。
何晏、邓扬、丁谧是曹爽的班子成员,是他主要的手下,也是民谣所说的“何邓丁,乱京师”的三个人。曹爽其他的手下还有毕轨、李胜、桓范等人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
毕轨字昭先,年少时就以有才能著称。他的儿子还娶了公主,所以毕轨也是皇亲国戚。毕轨曾任并州刺史,他在任上“骄豪”一时。当时并州附近有鲜卑人居住,他们经常骚扰百姓,搞得民愤很大,于是毕轨就派兵攻打,结果被鲜卑领袖轲比能杀败。事后朝廷也没怪罪他。毕轨与曹爽关系密切,他的建议多被曹爽采纳。
李胜字公昭,也是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李休曾在张鲁手下打工,还曾经劝张鲁称帝。后来在曹操征讨张鲁时又积极劝张鲁投降,因此受到曹操厚待,并赐爵关内侯,后来还曾任郡守。李胜少年时很有才,他曾游历京师,在那时结识了曹爽。两人关系密切。李胜虽有才,但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浮”,不能踏踏实实做事,而且爱慕虚荣。他与邓扬被时人称为“浮华友”,大概是李胜过于追求奢华了,以至于犯了禁,被魏明帝下狱,禁锢数年。后来曹爽当权,他才得以翻身,受到重用。他说的话曹爽都很在意,前文提到的骆谷之役就是在李胜的怂恿下才发生的,这也是司马懿看不上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桓范字元则,也是“世为冠族”。他与上面提到的几个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有真才实学。不但文学造诣很深,更有治国安邦的政治能力。由于才干出众,在魏明帝时桓范就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持节都督青州、徐州诸军。但他最大的毛病就是脾气太坏。他曾经因为和下级——徐州刺史邹岐“争屋”而大动肝火,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屋子能惹得两位朝廷大员相争。暴怒之下的桓范持节就要斩邹岐。“节”是皇权的象征,持节就可以代表皇帝行使权力,没想到桓范拿它来争屋子,真是大材小用了!虽然后来被大家劝住了,但邹岐可不干了,立刻上表朝廷,汇报了事情经过,结果桓范被免官。但没多久又被起用,被任命为兖州刺史,这可比他以前的官要小,所以他并不高兴。后来又听说,要调任他为冀州牧,他更不乐意了。因为冀州属于镇北将军的辖区,而当时的镇北将军吕昭无论年龄还是资历,都因该算是桓范的后辈。桓范对妻子说,我可以向朝廷里的“三公”跪拜行礼,却绝不能向吕昭行礼!他的妻子就劝他,你当年要斩徐州刺史,大家都说难以作你的下属,现在听了你的话,大家又要说难以作你的上级了。这本来是好话,但却触到了桓范的痛处,桓范大怒,随手抓起一把刀,用刀环猛击妻子的肚子。偏偏桓范妻子这时怀有身孕,这一下子造成流产,他妻子也因此而死。看看桓范这暴脾气!事后桓范干脆称病不去上任。等到曹爽当权,桓范被拜为大司农,被大家称为“晓事”,又叫“智囊”。他在任上“以清省称”,虽然位居高官,可暴脾气一点没改。桓范曾经摘录《汉书》里的一些杂事,编写了一部《世要论》,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他自己也颇为得意。一次大臣们聚会,时任三公之首的是太尉蒋济,他也在座。桓范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的书拿出来给大家看,大家纷纷传阅。等传到蒋济时,桓范以为蒋济一定会虚心地阅读,可没想到不知道什么原因蒋济根本就没看,桓范“心恨之”,但是没立即发作。过了一会大家又谈起了别的事,也不知道说到了什么,反正桓范找到了发飚的机会,他借题发挥,对蒋济说我祖宗做了什么,让我屈居在你之下?!蒋济也是暴脾气,但是他不愿激怒桓范,可能是觉得身为三公与人对骂有损朝廷尊严吧?他只是盯着桓范好一会,没有还击。在曹爽的几个手下里,桓范是最有治国治军才能的一个,可也是曹爽最疏远的一个,曹爽很“敬”他,但却“不甚亲之”。
这就是曹爽的几个主要手下,通过介绍我们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都很有“才名”。其实这种才名主要是指文学造诣,说到治国理政就不行了。在后来的政变中,除了桓范谁也拿不出好主意,若是曹爽最信任的几个人里有一个能提出像桓范那样的建议,恐怕历史就要改写。
这些人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爱好“浮华”。这既与他们名门望族的出身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魏晋时期就流行一种既“浮”又“华”的风气,尤其是在贵族当中。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但又不肯也不能改变动荡的时局,于是就开始自我麻痹。有吸毒的,有避世隐居的,有特立独行的,有吸毒嗑药的,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让人感觉华而不实。普通人这样也就算了,这些朝廷重臣也这样,国家不出乱子才怪。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