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节
此外曹爽还重用他的几个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可以说是“兄弟皆典禁兵”。这些人可以随意出入禁宫,“贵宠莫盛”。
曹爽用丁谧的建议,举荐司马懿升任太傅,实际就是削去他的兵权,后来又逐渐架空司马懿,使他的地位虽高却一点实权都没有。丁谧、毕轨等人还多次对曹爽说,司马懿“有大志,甚得民心”,让曹爽防着点。因此曹爽就有了猜忌之心,表面上对司马懿依然尊敬,可对司马懿提的建议一概不用。司马懿也觉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就“称疾避爽”,假称有病不上朝了。
这样一来,曹爽及其手下更加肆无忌惮了。据《三国志》记载,何晏等人大肆侵吞国有资产,霸占了数百顷的桑田,大置产业,而且竟敢私分皇宫里的财物,有他们看上眼的“宫物”直接就抱回家。他们欺压群臣,搞得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噤若寒蝉,不敢违逆他们。手下如此,曹爽本人就更过分了。他不但私分“宫物”,连“先帝”的“宫人”他都敢用。他把这些“宫人”“以为伎乐”,还以皇帝的名义“诈作诏”选了几十名“才人”让“先帝”的婕妤教她们“伎艺”。当时有个“黄门”叫张当,他偷偷地领出“先帝”的是一个“才人”送给曹爽享用,魏明帝对曹爽真是厚爱,可曹爽就是这样报答他。曹爽还在“武库”中饮酒作乐,“武库”是国家储存兵器的地方,是重地,也是禁地,可曹爽不管这些,竟在这里开party,也因此损坏了不少武器。
曹爽及其手下的所作所为,各种史书均有记载。《三国志》这样说也还罢了,因为它的作者陈寿是晋朝人,他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司马懿政变的正义性,否则很可能通不过审查。但唐朝人所作的《晋书》也这样说,就只能有一种解释了,那就是曹爽等人确实做了一些授人以柄的荒唐事。后来连曹爽的弟弟曹羲都看不下去了,他“深以为大忧”,几次进谏,言辞甚切。曹羲不敢指责曹爽,就当着曹爽的面严厉斥责他其他的弟弟们,用这种方式向曹爽进言。曹爽也知道他是冲着自己,不但不听,反而“不悦”,曹羲“涕泣”着离开了。
曹爽兄弟手握重兵,可还多次一起出外游玩。他的“智囊”桓范就曾劝过他,说你们兄弟“总典禁兵”,“不宜并出”,否则的话一旦有变,就要不妙。曹爽听了这话,胸脯一拔嘴一撇:“谁敢尔邪?!”瞧这份得意!不过曹爽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加强了注意,从那以后再没有兄弟几人一起外出的时候——除了最后一次。
这时的司马懿虽然在家休病假,可曹爽对他还是不放心。正好李胜要就任荆州刺史,曹爽就让他以辞行为名到司马懿府中一探虚实。司马懿这回装病沿袭了年轻时装病的传统,假称风疾复发——几十年前的风疾留下了后遗症。关于李胜探病的细节,《三国演义》的描写非常传神,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罗本《三国演义》第106回。司马懿先是假装听力不好,继而又假装生活不能自理,最后还请李胜照顾自己的两个儿子,总之就是一幅垂垂老矣,病入膏肓的样子,他的表演很成功,好象确有其事。装病是司马懿最为擅长,最为常用的手段,年轻时装病,面对刺客坚卧不动,使他躲过了杀身之祸;年老时装病瞒过了曹爽,使他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如此出众的演技世所罕有,建议授予此公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这里还有个问题,为什么,曹爽为什么要派人去打探司马懿的虚实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司马懿表面称病,暗中在积极准备,而且曹爽听说了有关传闻,他对司马懿已经产生了怀疑。可曹爽志大才疏,只知道派李胜正面接触,没想到从侧面打听一下,比如司马懿家的佣人,还有他的老部下。偏偏曹爽派去的李胜又是个很“浮”的人,很轻易地就被表面现象迷惑,他回来向曹爽复命说,太傅“语言错误,口不摄杯,指南为北”,还伤感地“垂泪”说到:“太傅大患,不可复济,令人怆然!”
曹爽得到李胜的回复更加放心了,没多久就带着他的兄弟们一起随皇帝出城了,于是司马懿抓住这个时机发动了政变。关于这件事很多史料都有记载,项飞把它们按时间顺序整理出来,尽量还原事情经过。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拜祭祖先,曹爽兄弟随行。《晋书》特意记了一笔,“是日太白袭月”。司马懿抓住这个等了好久的机会,立即行事。他首先找到了永宁太后,也就是魏明帝曹叡的郭皇后,向她陈述了曹爽的罪状,揭露了他的“不臣之心”,然后获得太后的“同意”,以太后的名义下诏书免去曹爽大将军的职务。此时皇帝与曹爽在一起,唯一比皇帝更有号召力和说服力的就是太后,所以司马懿第一部就是控制太后,而且重兵之下不由得太后不同意他的主张。
司马懿拿着太后的诏书,带领人马向城外赶去。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调动,焉能不惊动城中居民?司马懿部队经过曹爽府门的时候,曹爽的妻子听说了这件事,非常害怕。因为能调动京城里部队的人都是自家兄弟,他们又都不在城中,如此大规模的调动部队,一定事出有因。她就对曹爽手下的一个叫严世的将领说,这是怎么回事?严世告诉她不用担心。说完就来到门楼上,正好看见司马懿带领大军经过。严世立刻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他张弓搭箭,对准司马懿就要放箭,如果这一箭射中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可明白怎么回事的不止他一个人,他身边另一个将领孙谦也明白了。他制止了严世,并说:“天下事未可知!”言外之意就是要严世看清形势站好队,不要急于行动,谁知道最后会是谁赢?严世的表现堪称忠勇,孙谦则是明哲保身,他接连几次组织了严世放箭。急于赶路的司马懿对此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自己刚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司马懿一出城就断了曹爽君臣的归路,并在洛水上搭起浮桥。随即给皇帝曹芳上表,列举了曹爽种种罪行,并称奉太后诏免去曹爽一切职务,如果曹爽敢稽留“车架”,就要“以军法从事”。曹爽得知消息,一下子就懵了,“不知所为”。他手下众人说什么都有,有劝降的,有主战的,曹爽一时没了主意。这时司马懿有多次派人来劝降曹爽,并表示司马懿“指洛水为誓”绝无加害之心,只想削去曹爽的兵权而已。这时天色渐晚,司马懿认为天子在外,不能露宿,又派人送来幔帐和食物,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向曹爽展示自己“温良”的一面,促使曹爽放弃抵抗。
再说曹爽的智囊桓范。此次没有随曹爽同行,留在京城里。事发后,司马懿对他采取拉拢的政策,任命他为中领军,一同对付曹爽。桓范都已经接受任命了,正要出发被他的儿子拦住了。他儿子认为应该站在皇帝的一方,毕竟那是正统。桓范知道自己正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选对了,可以安邦定国,永享富贵;选错了,连小命都难保。事关重大,被称为智囊的桓范也有些犹豫了。就好像影视作品里的英雄人物,他们在拆除****时往往要在众多的导线里选择一根剪断,当然了,事关生死,英雄们总能选对,即使他们闭着眼睛瞎蒙。可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英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选对。桓范犹豫了好一会,“有顷”,他的儿子一再催他,最后他下了决心,选择皇帝,也就是选择曹爽。可是他的手下人不同意,纷纷拦阻,桓范好容易才冲了出来。
他来到城门时才发现城门已经关闭,没有司马懿的命令谁也不能出入。偏巧守城门的门吏是桓范曾经举荐过的官员,于是桓范手里拿个什么东西一晃,对门吏说我奉诏出城,你赶快开门。门吏没看清他手里是什么,就要求他重新出示一下。这下桓范可不乐意了,他喝斥道,你还是我的故吏吗?“何以敢尔”?!要知道,按照当时的观念,桓范举荐过门吏,就应该算是他的老师,而“天地君亲师”在那时被视作不可冒犯的,更何况门吏对桓范的暴脾气一直畏惧,现在见他要发怒更加不敢阻挡了,于是立刻放行。
桓范出城后,回身对门吏说,太傅司马懿造反了,你跟我走吧。门吏这下全明白了,可也没有办法了,只好和他一起走。桓范乘马,门吏步行根本赶不上他,桓范只好扔下他,独自赶往御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