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节
司马懿平定辽东之后,休整了一段时间,然后率大军班师回朝。在他刚到襄平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明帝曹叡把头枕在他的膝上,对他说:“视吾面!”司马懿低头一看,曹叡的脸“有异于常”,就是和平时不一样,究竟怎么不一样《晋书》没说,但应该很难看,司马懿“心恶之”。在他班师回朝的途中,魏明帝曹叡还派使者前来劳军,并让司马懿“便道镇关中”,就是让他不要着急回来,先镇守一阵关中。可是没几天,诏书又来了,让他立刻回朝。而且催得很急,三日之内连下了五道诏书。明帝曹叡还在手诏里说,我盼着你快点回来,回来之后不用通报,直接到后宫“视吾面”。“视吾面”这三个字又一次出现在《晋书》里,这里顺道说一下《晋书》。相对其他“正史”来说,《晋书》对这类奇异灵怪之事的记载要多得多,不只在《天文志》和《五行志》中有所体现,甚至在人物传、纪里也频频出现,类似的记载在下文还会出现。因此虽然《晋书》是对晋朝历史记载相对权威的史书,但却因为这个问题让它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司马懿接到诏书后隐约感觉到什么,于是全速赶回京师。《晋书》记载司马懿乘坐“追锋车”“昼夜兼行”,四百多里的路“一宿而至”。“追锋车”是什么构造,我们不得而知,但应该不是机动车。以那时的道路条件,又是夜间行车,能够“四百余里,一宿而至”,这个速度在当时也应该是极致了。
司马懿到了京城后直接赶到嘉福殿明帝曹叡的病床前,“流涕问疾”。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说:“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看来司马懿对明帝的感情还是很真挚的,而明帝对司马懿也颇为倚重,这种倚重来自于司马懿的忠诚和才干,这也是司马懿在曹魏众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曹叡临死前传位给曹芳,司马懿又一次成为受托孤之重的顾命大臣,这一次和他一起受命托孤的还有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曹爽。这一年是魏景初三年,即公元240年。
魏明帝曹叡自己没有儿子,不知道从哪里领养了曹芳。关于曹芳的来历,《三国志》说“莫有知其所由来者”,《魏氏春秋》说,“或云”曹芳是任城王曹楷的儿子。都没有确切的记载,《魏氏春秋》好容易有一点线索,还是听别人说的,“或云”,看来曹芳的身世还真是一个谜。他继位没几年司马懿就发动政变,从此曹魏大权旁落,名存实亡,不久以后,曹芳被废,贬为齐王。所以曹芳虽然名正言顺地做过皇帝,但他却没得到谥号,历史上也只称他为“齐王芳”。
曹爽是前大司马曹真的儿子,而曹真是曹操的“族子”,所以曹爽就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明帝曹叡对他一直很宠爱,曹爽本来是武卫将军,明帝在病危时才封他为大将军,大将军没当几天又受命托孤。曹叡的谥号是“明”,这说明他还是比较“圣明”的一个皇帝,可是他选的顾命大臣却太失败了!
曹芳继位前期,曹爽和司马懿两个顾命大臣尽心尽力,认真负责。曹爽因为根基尚浅对司马懿礼让有加,什么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而司马懿虽然德高望重,才干非凡,但更加小心谨慎,不抢风头,又因为曹爽是宗室,所以对他也很尊重,什么事都和他商量,绝不独断专行。这两个顾命大臣相辅相成,互敬互重,一时之间倒也传为美谈,成为佳话。如果司马懿在这个时候退出历史舞台,那他之前的所作所为堪称完美,真正的国之栋梁,朝廷砥柱,其耿耿忠心完全可以和伊尹、周公、霍光、诸葛亮相提并论。可这显然不是老天派司马懿到世间走一遭的真正目的,历史在这里开了个大玩笑——没多久司马懿就发动了政变。
曹芳甫一继位,曹爽就提议重赏司马懿,封他为太傅,而且“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这几句话的意思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还封了司马懿的子弟为官,最能显示恩宠的是司马懿家里的婚丧嫁娶,费用一概由皇室支出,这分明是把他当作一家人了。司马懿对此感激不尽,但是对封其子弟为官一事却坚辞不受。但是曹爽此举似乎还有深意,太傅虽然是朝廷里最大的官职,但是却没有兵权,曹爽推荐司马懿升任太傅好像就是为了夺他的兵权。后来司马懿虽然也曾带兵出征,多次与东吴交锋,但事毕之后必须得向朝廷交回兵权,哪有自己手握重兵过瘾?而且既然曹爽对他起了疑心,那司马懿就要小心提防,保证自己安全的最佳方式当然就是执掌重兵了。可是这个权力却被曹爽剥夺了。司马懿对曹爽的不满可能就始于此。
史书里记载的曹爽给人的感觉是:志大才疏、好大喜功而且轻信他人,很容易就被说动。作为一个领导人能听进别人的意见当然是好事,可如果这个领导人偏偏志大才疏、好大喜功,这些性格特点凑在一起就不是好事了。因为不管别人怎么说,最后拿主意的还是领导人自己。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曹爽手下的邓扬、李胜等人为了让他“立威名”极力怂恿他伐蜀,于是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率大军六七万人南征。司马懿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坚决不同意,但曹爽一意孤行,坚持出征。《晋书》对此战的记载很简单,只说曹爽“无功而还”。《三国志》也有记载,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曹爽大军取道骆谷,结果蜀兵早有准备,魏军只好主动撤回。《汉晋春秋》在记载这一战时说,魏军在后撤时被蜀军追杀,损失惨重。这就是“骆谷之役”。而且《三国志》和《汉晋春秋》都提到一点,因为蜀道难行,曹爽征用了当地大量羌族人民和他们的牲畜用于运输。结果这些人和牲畜或是死于战斗,或是死于艰难的蜀道,或是被蜀军俘虏、缴获,总之此战损失最大的是当地的羌人。要知道牲畜在那时是普通家庭的巨大财产和主要劳动工具,因此即使只是牲畜被蜀军缴获,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所以此战过后,曹魏****与当地羌人的关系非常紧张。
好像越是志大才疏的人就越好大喜功。曹爽此役失败之后,又要在别的地方建立功勋。他与正始七年在抵御东吴进攻时,不听司马懿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又被打败。
曹爽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建立自己的“威名”,早日摆脱司马懿的阴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手下一些人的极力怂恿,现在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几个主要手下。
何晏,字平叔。他身世显赫,是何进的孙子,他的母亲尹氏是曹操的夫人,当然了,曹操有很多夫人。曹操当司空的时候“纳”了尹氏,那时何晏已经出生,所以他姓何,而且与曹操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他只是被收养在曹操家中,与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一个人叫秦朗,这个秦朗在《三国演义》里也曾出现,他的父亲是吕布手下将军秦宜禄。吕布战败后,秦宜禄夫人就被曹操收编到家中,秦朗就这样跟了过来。大概曹操通过这种方式收编了很多妇女,秦宜禄夫人之所以能被记住是因为有这样一段故事:《蜀记》记载,吕布被围,将要灭亡的前夕,跟随刘备参战的关羽向曹操提出请求,城破之后秦宜禄夫人归自己。曹操当时答应了。后来关羽又为此事几次向曹操提出请求,搞得曹操暗生疑心,想知道秦夫人到底有多美。城破之后,曹操抢先把她接来,一看果然国色天香,于是曹操立刻翻悔,不顾之前的许诺,把秦夫人据为己有。秦朗就这样跟随了曹操。平心而论,曹操对秦朗和何晏这样的“孩子”都挺好,视若己出,当然了继承大位是不可能。秦朗小心谨慎,何晏却“无所顾惮”,他的服饰甚至很接近太子的服饰,这就引起了曹丕的不满,甚至是憎恨。每次曹丕都不称呼何晏的名字,而是称之为“假子”。曹丕即位后,一直不肯用何晏,还有个原因,就是何晏很好色,可能名声也不太好。但是何晏非常有才,小的时候就“以才秀知名”,他还好老庄,曾做过《道德论》。后来他曲意迎逢曹爽,而且他也确实有才,所以曹爽开始重用他。何晏终于出头了,官至尚书,负责选拔官员,就借机把他的旧友都提拔上来了。何晏还非常、非常爱美,可能有点自恋。他无论走到哪里,手里都要拿着“粉白”之类的化妆品,随时准备补补妆,走路的时候还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这样的人竟能身居高位,难怪当时民谣说“何邓丁,乱京师”!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