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节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又改年号为“黄初元年”。第二年刘备也在蜀中称帝,改年号“章武”。《魏启》记载,孙权看到曹丕、刘备先后称帝,不由得也动了心思,他曾经让“知星者”看看自己的星气如何。古人对于星相和五行非常看重,一般的正史几乎都有《天文志》和《五行志》,用以记录星相和五行的变化,他们认为上天通过这些变化来提前告知人们一些将要发生的事。如果将这种看法一概列入封建迷信似乎有些欠妥,因为有许多变化在后来发生的事上确实应验了。举个比较著名的例子,《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临死前施法术使代表自己的那颗星星不落,因为星相学认为如果一个人将死,代表他的星星会有变化,或是暗淡无光,或是陨落,诸葛亮施法就是防止敌人从星相变化上得知自己的死讯,从而掩护撤军。而魏将司马懿当夜确实发现一颗星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他因此判断诸葛亮已死。各位读者不要以为这是罗贯中的杜撰,这段记载出自正史《晋书》的《天文志》,连这颗星星“三投再还”都说得一模一样!最重要的是,《晋书》也把这颗流星的坠落与诸葛亮之死联系在一起。因此项飞认为天相、五行与现实生活确实有着某种联系,只是我们目前还解释不了。

        孙权占星的结果史书没说,但从他没有立刻称帝来看估计不是很满意。孙权没立刻称帝的另一个原因应归功于曹操,正是他的压制使孙权只是个侯爵,影响力和号召力都不够而无法称帝。要知道曹丕和刘备之前分别是魏王和汉中王,距离为登大宝只有一步之遥,与孙权不可同日而语。孙权也是这个时候打定主意先恭后倨,以激怒曹丕,使他发兵讨伐自己,这样一来江东军民必然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然后他就可以借众心行大事。于是孙权极力事魏,向曹丕称臣,并把击破关羽后救出的被俘魏将于禁送回魏国。曹丕见孙权肯称臣当然高兴,他一高兴就封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曹操极力压制孙权,即使在孙权袭杀关羽,立下如此大功后也只封他为南昌侯,可曹丕一上台就给了个吴王,看来曹丕与曹操还差着一截呀!

        这时孙权意料中的报复终于来了——刘备率大军来袭。孙权一面组织抵抗,一面派都尉赵咨向曹丕求救。赵咨的出使相当成功——如果不考虑曹丕没派救兵的话,他虽是相求,但不失尊严。《三国演义》里说,曹丕问咨曰:“吴侯乃何如主也?”咨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丕笑曰:“卿褒奖毋乃太甚?”咨曰:“臣非过誉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这段精彩对话同样不是老罗的杜撰,它出自《三国志》,几乎与原文一字不差。

        曹丕虽不及其父,但也非比常人,仅凭赵咨的能言善辩他是不会派兵的。他提出封孙权的儿子孙登,让他来朝为官,其实还是“送子为质”的意思,孙权以孙登年纪小为由拒绝了。这样一来,曹丕当然不会伸出援手了,孙权只好靠自己解决问题了。

        他大胆起用了当时威望不是很高的陆逊迎击刘备,并给于充分信任。孙权此举也是一步险棋,陆逊是不是刘备的对手暂且不说,单是江东军中的将领就够陆逊喝一壶的了。这些将领看不起陆逊,不听调遣,让陆逊很是为难。战后孙权知道了这件事,就问陆逊你当时为什么不向我报告这些将军不听调遣的事呢?陆逊的回答很识大体,他说这些人都是国家栋梁,我要和他们“共克定大事”,我很欣赏蔺相如那样的“义”,希望和大家“以济国事”。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陆逊还是没让孙权失望。他于公元222年在猇亭击败刘备,火烧连营,大破蜀军。杀伤及俘虏蜀汉数万人,刘备退回白帝城,“仅以身免”。

        就在东吴大获全胜时,曹魏的大军到了,说是来帮孙权的,其实是打孙权来了。孙权一面派人抵挡,一面给曹丕上了一封言辞谦卑的信。他在信里说,如果我有什么罪过,请让我把封国内的困难处理完。然后我就把我的土地和人民都交给国家,到交州去养老,度过余生。曹丕给他回了封信,大意说你虽生于乱世,但是愿意效忠朝廷,这很好。而且你又在征讨刘备时立有大功,按理说我不应该猜疑你。我也不愿意劳师远征,可是你的一些做法尤其是不肯送子为质,让很多大臣怀疑,他们多次进谏让我讨伐你,我也没办法。事情到这一步我也不愿意。我现在下令让部队“深沟高垒,不得妄进”,如果你真有诚意,就亲自来见我。你早晨来,晚上我就回兵,“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曹丕不但提出了条件,还做了保证,甚至指长江为誓。那孙权也不能来!这时他的**已经完成,于是就准备与曹丕开战了。孙权虽然没有称帝,但他却把年号改了,不再用曹魏的年号了,改“黄初三年”为“黄武元年”,这一年是公元222年。这样一来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了,曹丕也不再抱有幻想了,下令进军。曹魏军先胜后败,没占到便宜就退回去了。同年,孙权派大中大夫郑泉到白帝城见刘备,双方又重新建立了联盟。孙权此举是为了拉个盟友共同抗击曹魏,至少也可以减少个敌人;而刘备则是大败之后无力再战,也怕孙权趁势进攻。双方各取所需,重新结盟。但是孙权此时还没有与曹丕断绝来往,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当时局势的不明朗和孙权的狡诈或者说英明之处。

        黄武二年,手下劝进,孙权没同意,大概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同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从此蜀国开始了诸葛亮时代。诸葛亮一直主张孙刘结盟,他主政后立即派中郎将邓芝出使东吴,以结盟好。孙权见蜀国如此,也很高兴,连忙派人回礼,于是双方使者“往来以为常”。

        黄武三年(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到了广陵,颇有渡江东击之意。晋人干宝(《搜神记》的作者)撰写的《晋纪》记载,“吴人大骇”,在江边修了许多“疑城”,还有大量的假战车和假士兵,“一夕而成”。魏军隔江看见吴军人马众多,队伍整肃,“甚惧”,于是退兵。《三国志》记载,曹丕在广陵,望着滚滚长江,喃喃自语:“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曹丕退兵后,三国之间出现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三个国家各自整理内务,对外战争较少。曹丕忙着享乐,蜀汉忙着恢复元气,孙权则致力于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客观地说,孙权治理国家还算不错,只是刑罚较重。陆逊曾为此上表,建议“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孙权虽没有完全接受,可是多少也有些改进。黄武五年,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孙权得知曹丕病死,立刻借机发兵,攻打江夏郡的石阳。当时魏国的江夏太守是原荆州牧刘表的大将文聘。刘表那时就很器重文聘,让他独镇一方。后来文聘随刘琮一起投降了曹操,曹操也非常看重、信任他,任命他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因为江夏与东吴很近,由此也能看出曹操识人之准和用人的魄力,让一个降将镇守边境重镇,确实需要一定的胆识。

        文聘果然没让曹操失望——只不过曹操没能亲眼看到。孙权亲统大军攻打石阳,文聘“坚守不动”。《魏略》记载,孙权大兵到得很突然,偏巧这时因为下大雨城墙崩塌,组织人抢修已经来不及了。文聘急中生智,下令城中所有军民都藏起来,不许走动,不让吴军看到一个人影,然后文聘自己也“自卧舍中不起”。孙权到了一看,果然生疑,他对手下说,魏国因为文聘是忠臣才让他镇守此郡,可是我们大军到了城下他却一点反应都没有,有些不对劲。要么是他有埋伏,要么就是外援来了。想到这里,孙权不再犹豫,立刻传令撤军。《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事史书上没有记载,很可能是罗贯中的杜撰,但文聘的空城计却见于史书,应该是有的。而且老罗可能就是以此为蓝本,加上自己的想象,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空城计”。

        《三国志》对此战的记载与《魏略》不同,也更简练。只说文聘坚守了二十余日,孙权只好退兵,文聘趁势追杀了一阵,“破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