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节
        刘备于章武元年四月称帝,七月就东征孙权,可见他是多么的迫不及待。他的目的当然有夺回荆州的意思,但更主要的应该是为关羽、张飞报仇。

        《三国演义》和所有的民间传说都说刘关张曾结为异姓兄弟,项飞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史实,因为在那时“结拜”是拉拢人心、发展势力的最佳方式,古时的人心纯朴,不似今人这么狡诈,“异姓兄弟”在道义上很有号召力和约束力。《三国志》虽没说他们是异姓兄弟,但却说刘备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关张也终日跟随刘备,“不避艰险”。顺便说一句,“寝则同床”是古人关系亲密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古时既很普遍,也很正常。现在有人怀疑包括刘关张在内的有过“寝则同床”经历的古人的性取向,纯是无中生有,这可能是无知且善于以己度人者的恶毒攻击,也可能是急于出名的所谓专家学者的无聊炒作。对于这种人应给与强烈谴责,这种观点更是不值一驳。

        在刘备势力弱小时,如果需要分兵,十有****是自己带一部分,另一部分交给关羽,尤其是在张飞丢失了徐州后。由此可知他对关羽的极度信任。刘备一生最大的长出就是“知人”,能得到他如此信任的人其忠义和才略必不是泛泛之辈。《三国志》文字简练,只用“不避艰险”四个字来说明关张对刘备的忠诚。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刘备初起时,被人打得没有立足之地,满世界乱跑,关张二人始终不离不弃。尤其是关羽,他被曹操俘虏后,曹操对他极好,封他为汉寿亭侯,当时刘备也只是宜城亭侯,两人都是“亭侯”,就是说关羽和刘备在爵位上属于平级,可见曹操对关羽的器重。但关羽还是弃曹操投刘备。要知道那时曹操的势力比刘备大得多,更没人知道刘备日后会当皇帝,关羽的行为堪称是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忠义。这样一个心腹被孙权杀了,刘备能不急吗?

        所以盛怒之下的刘备开始出昏招了,他不顾众人的劝阻,执意要讨伐东吴。这严重违背了隆中对的既定方针。即使他夺回了荆州作用也不会太大,因为如果不彻底解决东吴这个后顾之忧就贸然征讨中原的话,难保不出现第二次“白衣渡江”。

        当然刘备还保持着最后一丝理智,前文说到的他派人结好曹魏就是明证。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腾出手来对付孙权,而且刘备也是在此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才称的帝,此举也是给结好曹魏留出了回旋的余地。可以设想如果曹操还活着,刘备绝不敢就这样征讨东吴。他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此时曹魏的统治者是逊其父亲一筹的曹丕。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秋七月,刘备帅数十万大军亲征东吴,连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也带兵参与讨伐。孙权很紧张,他派人向魏文帝曹丕“称藩”。这表示孙权承认了曹丕政权的合法性,并愿意接受曹丕的领导,当然他的真实目的是想让曹丕帮他抵御刘备。曹丕也不傻,才不会上当呢!他很慷慨地封孙权为“吴王”(又一个异姓王),并加“九锡”,但是这些虚的可以给你,发兵嘛,没门!口头上可以答应,但实际一兵一卒都没有的,所谓“口惠而实不至”。其实以孙权目前的实力,加上长江天险,已经雄踞一方了,有没有“吴王”的名号都一样,他最想要的是曹丕派兵援助。可曹丕打定主意坐山观虎斗,坚决不派兵,让孙权很是失望。

        孙权也没有完全指望曹丕,他也在组织抵抗。可是连战连败,丢了不少地方。无奈之下,孙权向刘备提出请和。如果刘备此时接受了孙权的请和,那他不但可以得回荆州,还可以挟此战之威在新一轮的孙刘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对他一统天下有极大的帮助。可刘备真的是被仇恨蒙蔽了心灵,他再出昏招,“盛怒,不许”,拒绝了孙权的请和。

        这样一来,孙权没有退路了,而且他也看出了刘备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的决心,他只能放手一搏了。刘备做的也是太过了,本来蜀的力量就不如吴,现在又把人家逼到绝路上,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堂堂孙权岂能坐以待毙?!

        孙权也认识到靠谁也不如靠自己,要抵御刘备还得从内部挖潜。于是他大胆启用在当时只能算小有名气的少壮派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拒敌刘备。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他当时并不是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默默无闻,但也不是特别出众,只能算小有名气,在被拜为大都督前他是右护军、镇西将军,爵位是娄侯。后面会详细介绍陆逊。

        陆逊在夷陵(也作彝陵,现在的湖北省宜昌附近)与刘备对峙,坚守七八个月不战。直到第二年,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蜀军疲态已露,陆逊才突然发动反击。他在猇亭(现在湖北省宜都附近)放火,因为当时刘备的指挥部设在那里,火烧连营,大败蜀军。史称彝陵之战,也叫猇亭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次经典战例,此役将在介绍陆逊时详细介绍。

        刘备这次失败有三个原因:一、轻敌冒进。刘备报仇心切,刚开始几仗又都取得了胜利,所以他急于速战速决,导致冒进。而且刘备根本就没看得起陆逊,甚至在惨败之后又惭又怒地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意邪?!”到这时候了,他还不认为是自己的失误,而归咎于“天意”;二、东吴已经被逼到绝路上了,除了击败刘备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所以将士用命、上下一心,无形当中提高了战斗力;三、不得不承认,刘备的军事才能还是差点。虽然前面说过他用兵打仗也算一把好手,但与顶尖高手相比还是略逊一筹。《三国志魏文帝纪》记载,曹丕早在陆逊反击前就预见到刘备的失败。他说:“刘备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刘备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连远在千里之外的曹丕都看出这一点,刘备却没看出来,难道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刘备败的这叫一个“惨”。他让人把铠甲堆在路上烧,以此断后,才得以逃脱,退回白帝城。但军资“略尽”,士卒“死者万数”,“尸骸漂流,塞江而下”。更严重的是一批经过长期的战斗岁月培养出来的将领也殁于此役,使后来的蜀国出现了人才尤其是能统兵打仗的人才的危机,也为后来诸葛亮几次伐魏无果而终埋下了伏笔。

        刘备虽然逃得狼狈,百忙之中还不忘把鱼腹县改为永安,鱼腹县就是传说中诸葛亮摆八阵图的地方。虽然《三国志》没说诸葛亮摆过八阵图,但据说此阵遗址至今犹存,就连杜甫老先生也曾写诗描述过。项飞也认为八阵图应该确实存在,可能已经失传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