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矿上的一颗耀眼明星就这样陨落了 (2 / 2)
既然作业时,不能按第3条措施的方法干,技术人员为什么还要这样写?难道是技术人员不懂而纸上谈兵?当然不是!因为,《煤矿安全规程》有条文规定:“严禁空顶作业”。另外,每一条技术安全措施都是白纸黑字、板上钉钉,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人身事故,首先要追查的就是施工技术安全措施。如果措施上出现了问题,编制、审核措施的人员,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到了冒顶事故的现场时,跟班区长、班长正带领几名骨干,给冒顶区域周边的棚子进行加固。班上的其他人员,都到材料道里的材料堆放场,将处理冒顶区域需要的工字钢、木料、木条棍子、柳条巴片等支护材料,向冒顶地点运送。
负责处理冒顶的人员,将冒顶区域周边的棚子加固后,便有1个人进入冒顶区域内的中间、走向最宽处,到煤壁用镐刨梁窝。
这位约40岁年龄,只有1.7米高,体形不胖,但很结实的人,先用铲子将够得着的顶板、煤壁敲打,处理掉顶板的几小块松动的矸石和煤壁上松动的大炭块后,就在煤壁处顶板岩石的下面,挥镐刨起来。
他挥镐有劲,动作利索,一会儿,就刨出来1个约20厘米深的梁窝。
他将梁窝刨出来后,丢下镐,伸手接过别人传来的1根2.4米长的工字钢,将一头举起来送入梁窝,调整好,就敏捷地退出来了。
其他人已经在适当位置的底板上,刨了柱窝,栽好了液压单体支柱,这时候,就把工字钢的另一头抬起来,放在液压单体支柱上,升起支柱,将工字钢的这一头撑上顶板,升足劲。
刨梁窝的人,又迅速跑到煤壁处,在工字钢下方的底板上刨窝,而后,接过别人传过来的液压单体支柱,把下端放到柱窝里,上端竖起来,置于工字钢下。他一手抱住支柱,一手接过别人传来的注液枪,套卡在支柱的阀上,开枪注液,支柱升起来,将工字钢在煤壁的这一头撑住了顶板。至此,最重要的1个棚子扶好了。
接下来的掏梁窝、扶棚子、搭脚手架、在棚子与顶板之间打木垛等活儿,几乎都是以他1个人为主干,其他人只是配合他干。当冒顶区域处理好时,就到了下班的点了。这个在冒顶区域内作业的人,身上穿的工作服能挤得下水来,他已经精疲力竭了。
我认识这个在冒顶区域内作业的人,他叫徐胜余,是全国劳动模范。
之前,我曾经与他有过短暂的接触。那是在张庄煤矿组建综采工区的时候,他随炮采工区的人员一起,调到综采工区来了。他在综采工区工作的时候,主动积极,吃苦耐劳,仍然保持劳动模范的本色。但是,这里是全部机械化生产,让他感觉有劲使不出来;矿领导也知道他在这里工作,发挥不了在炮采工作面上应有的作用;他原工作单位的领导,也强烈要求调他回去。所以,他很快就调回炮采工区去了。其实,我根本不舍得放他走,苦于这样的生产骨干,我想留留不住,因为没有留得住他的理由。
他的全国劳动模范这个光荣称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他要经过矿级、局级、市级、省级劳模这么多的阶梯,最后才能坐上全国劳模的宝座。他每踏上一个阶梯,都要比常人多得多的付出,而且是一惯的、持之以恒的付出。他是多年的“万棚手”,他1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四五个人的工作量,其带头作用是很大的。
劳模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工作主动,吃苦耐劳,不计报酬,心甘情愿。不管别人赞扬他、关心他、讽刺他、谩骂他,他们的心态都很淡定,一笑了之。工作仍一如既往。他们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不管把他们放在什么地方,都能铆足劲地干。
我在处理冒顶事故的现场,亲眼目睹了劳模的风采。
又过了2年,我听到了噩耗:劳模徐胜余在井下遇难了。据说,他是带着2名刚进矿工作的新工人一起干活,由于责任范围内,顶板破碎,他为了新工人的安全,不让新工人干活,自己1个人处理破碎顶板时,因煤壁突然片帮,造成冒顶事故,矸石将他埋没。矿上的一颗耀眼明星就这样陨落了。
徐胜余遇难后,他的妻子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组建了家庭。这件事在矿上引起了一些非议。我认为,他的妻子守寡的时间相对短了一点,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死者已经逝去,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我想,徐胜余在九泉之下如果有知的话,一定会赞同他妻子的做法。
我见过几位遇难工友的妻子,初始阶段,怀念丈夫,不愿意重新组建家庭,痛失良机。待到青春慢慢逝去,孤独难熬之时,再想重组家庭,为时已晚,只能孤守终身。我每每想起这些人来,总是为他们感到不值。我甚至多次跟我的妻子说:“如果我先走了,你立即嫁人,莫等白了头,空悲泣。但是,你要找1个像我这样对你好的人,别让我在那边为你难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